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
《被抹去的男孩》——我们是自己的上帝

《被抹去的男孩》——我们是自己的上帝

作者: 少侠三七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16:00 被阅读0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以LGBT人群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了大银幕。

    众所周知的是与LGBT人群离不开的“社会歧视”。

    在有些人眼里,他们被视为疯子,他们的行为也被视作是在亵渎上帝。

    近些年来的影片在真实的呈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在深入地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

    那就是——无知

    最近美国又上映了一部新片,名字叫《被抹去的男孩》

    豆瓣评分7.4分,连续两周蝉联豆瓣电影口碑榜。

    它的成绩证明了它的“不俗”。

    杰瑞德是个“普通”的男孩子,有一个牧师老爸,还有个漂亮老妈以及可爱的女朋友。

    这些元素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他的“不普通”之处——

    他是个同性恋。

    曾经想要千方百计隐瞒的“秘密”终于有一天压垮了他,他不想再继续伪装下去了,向爸妈说出了他的性取向。

    儿子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般打在本来幸福无比的家庭里,身为牧师的爸爸更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在他的眼里上帝只赋予了人们一种权利,那就是男女的结合,而同性恋这种行为简直是奇耻大辱,十恶不赦。

    他找来了牧师朋友为儿子祈祷,并把儿子送进了名为“爱的行动”的一家“矫正”机构。

    在那里实行“监狱式”的管制,所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规章制度,如果有人违反纪律,就会得到惩罚。

    杰瑞德在这看到了很多同他一样等待着“救赎”的人。

    这里的一切陌生而又新奇,他开始尝试着去“改变”。

    每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向上帝忏悔,进行品德检讨,说出自己的罪恶……

    可是所谓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还是会对同性着迷,会不自觉的观察他们。

    他小心翼翼地“隐藏”和“压抑”着自己的本性,以为只有这样,一切就会重新走上正轨。

    可是慢慢地杰瑞德发现了事情有哪里不对劲,在这个团体中,有人在恐惧,有人被同化,有人被否认,有人在演戏。

    每一个人都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地活着。

    所谓的“救赎计划”根本就是个骗人的幌子。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他们那样,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思想已经被扭曲的团体。

    他开始想要逃离,于是他给父母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结果只换来了他们的一句“你可以挺过去的”。

    在这一刻杰瑞德像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他只得听从父亲的意见,继续咬牙坚持。

    品德检讨会上,维克托让他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恶行”,并对着“空气”父亲发泄心中的怒气与怨恨。

    这一举动惹恼了杰瑞德,虽然他对父亲的言行与举动不满,但是他并不恨他。

    相反的是他爱他的父亲,因为有爱所以才更迷惑,更纠结。

    后来母亲出现带着他离开了那个恐怖的地方,也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去拥抱他。

    卡梅伦的自杀让杰瑞德彻底地明白了原来并不是逃离了那个地方就是结束,因为还有着许多人像之前的他一样在那里受罪。

    他写了很多关于这个经历的文章,集结成书后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矫正疗法”的本质。

    美其名曰是在“治愈”他们的“罪恶”,实则是在摧毁他们存在的意义。

    以上帝的名义去否定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残忍的,野蛮的剥夺他们的权利与尊严。

    “就算是存在裂缝,我们的价值也不会变”

    这是以维克托为首的人们宣扬的道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完全背道而驰。

    “同性恋不是一种罪,它不需要饶恕,也不需要救赎,它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包容”。

    这部影片是根据作家加勒德.康利的原作改编,片中的事件描写的就是他的真实经历。

    讽刺的是曾现实生活中经一味地追求矫正疗法,强调要信仰上帝的维克托原型人物其实也是个同性恋。

    我想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要远远超出影片本身的意义,加勒德的成功“逃离”是一个个例,而事实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陷入这个“矫正疗法”的漩涡无法自拔。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都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果这部影片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矫正疗法的危害性,就已经成功了。

    爱上帝,爱信仰,但更要学会爱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抹去的男孩》——我们是自己的上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cl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