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能辩理的娃是种什么体验,有个擅长举一反三、并且擅长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的娃是个什么体验?跟这种娃说话都要过过脑子,因为不小心,您就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了。可能因为我不太限制,腾腾看电视的时间并不算长,更谈不上迷恋,内心丰富的他,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是比动画片好玩的事情,但偶尔看看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焦虑说上一句:“别看时间太长啊,对眼睛不好哦!”,他斜楞着小眼儿反问我:“那你为什么还买个电视挂墙上,就是买来伤害我眼睛的吗?嗯?明天吧电视卖掉吧。”,一句话噎得我哑口无言。类似的情况几乎每天上演,比如最近上演的两幕,真心觉得有个这娃七十二计都不够用的。
第一幕
有天中午没顾上吃饭,下午接孩子回来,就有点低血糖,低头换鞋差点没撞地上,心慌、气短、恶心,为防止跌倒赶紧躺在沙发上,对四岁腾腾说:“宝贝宝贝,快,帮妈妈拿点你的糖给我,妈妈低血糖了,好晕”,我说的急切,但人家小哥却是淡定的“令人发指”啊,我又说了两遍,他才语气淡淡的回了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我现在自己做不了,需要你帮忙”,“我不能,我还有自己的事儿要做呢”,总之,我焦急万分,他稳若泰山。如果换作您,您什么感觉?我当时是玻璃心碎了一地、伤心太平洋的,怎么这么小就有白眼狼气质?我那么爱他,他怎么关键时刻对我一点不关心?一时着急不由得气上心头,没好气儿的说:“你天天说爱妈妈,你就是这样爱我的吗?你生病了我白天晚上照顾你,我生病了让你帮我拿点吃的你都不肯吗?爱是相互的你知道吗,要想别人爱你,首先得学会爱别人,爱是要有行动的,不是光靠嘴上说说的”,很痛快的发了顿牢骚后,我再不想说话了,因为这时候已经从感性反应过度到理性反应了:一是因为过多批评负强化;二是觉得自己不想做个河东狮吼的妈妈;三,孩子爱妈妈应该是自愿的,不应该是被强迫的,爱也是需要学习的行为,爱是可以被教会的。我紧闭双眼,头扭向沙发内侧,一边头晕,一边过渡到悟性反应:我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让他看到,“爱”是行动,而不是口头语。
想想他平时的表现,不是这么冷漠的孩子啊,而且是个典型的小暖男,甜言蜜语美的我心里直冒泡泡。记得上次我突然生病了下不了床,爸爸不在家,我没有让他帮忙,他看出我不舒服,就一个人在我床头玩儿,一会给我拿水,一会给我饼干,一会给我拿玩具,那感动能够我回味一个世纪的。可能这次他没意识到,我是真的饿需要他帮忙吧,我示弱示的还不够,因为我还有那么大的力气叨叨他一通,有那个力气完全可以自己去拿糖吧。
过了几分钟,他无声无息的走过来,嗲声嗲气的喊了声妈妈,我回头一看,他手里拿着饼干:“妈妈,刚才我不是不想帮你,我只是想等一等的。你看我帮你拿吃的了,没有糖了,只有饼干了”,见我笑着大口大口的吃完饼干,他又骄傲的说:“妈妈,我会照顾你了,我已经长大了!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刚才的伤心瞬间烟消云散。
第二幕
近几天,雨一直下,淅淅沥沥,从客厅的落地穿看雨很舒服,我们俩并排窝在大吊篮内,聊点这个聊点那个,画面和气氛都美的梦幻一般的宁静美好。因为他光着腿,坐时间长了有点冷,他扭头说:“妈妈,我有点冷,你能帮我拿个小被子盖上吗?”,“小被子在你自己床上,你自己去拿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我就要你去给我拿”,“不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才是独立的小孩!”说到此处,我有点明白第一幕中,他为什么那么点定的让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他当时的语气像极了现在的我。他皱着小眉头,假装很生气的表情:“嗯?好!妈妈,你就是这样爱我的吗!”,我哈哈笑了,问他:“哦?那你希望我怎么爱你啊?”,他理直气壮的说:“爱是相互的知道吗,要相互爱!爱是要有行动的,不是嘴巴说说的,这都是你说的啊,难道你自己都忘了吗?”。
乍一听,我又被噎住了,但毕竟多吃了三十几年的饭,对他说:“你想想,我们两个的情况不一样啊,我当时请你帮忙的时候,是那个时候我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的,因为当时我晕了,需要你救我,你当时帮我是因为你很有爱。现在你的情况不一样,你现在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但你却让我去拿,你这是偷懒的行为哦!而且我刚刚已经提醒你好几次让你穿上裤子,是你自己选择不穿,所以现在你的腿才会冷,你要对你的腿负责,所以应该你自己拿被子给他们盖上,哈哈,你觉得我说的对吗?”。腾腾没再说话,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很无奈的“嗨!”了一声,不知道他这嗨声里的潜台词是什么?我很好奇,但是也没问,因为他表情带点坏坏的笑,很可爱,料想“嗨”只是一个语气词而已。
又过了两分钟,他很坚定的说:“妈妈,我觉得你说的对!我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我要自己做,我去拿我的小被子了啊,说完,从吊椅上滑下去,跑去卧室拿来了他的小被子,很骄傲的说:“妈妈,你看!!我自己把被子拿来了!”,此处当然少不了我的肯定和表扬,然后继续小鸟依人的坐我旁边,继续摇着藤椅看雨、聊天。。。回头此刻的爸爸,窝在身后的长沙发上,静静地听着我们母子“斗智斗勇”,看了一眼,然后露出一个“诡异”的笑。
育儿又育己在育儿问题上,我切身体会到心理学和心灵鸡汤的本质区别,虽然截至目前我只学到点皮毛,入门都不算,但学到的技能已经让我在育儿问题上又了极大的进步,虽然谈不上游刃有余,但比起以前确实更加淡定自然应对自如,心理学让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心理学的技能都是可实践可操作的,一切不能转化为实践的心理学都是耍流氓。老师说学心理学最重要的是意识,然后是技能,最后才是知识,当建立一种意识,掌握了一种技能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那种感觉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懂。而心灵鸡汤顶多告诉我问题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怎么办”,就算喝了锅有一锅喝到胃肠穿孔,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懂点心理学的常识,还能帮自己稳定情绪,不会碰到点棘手的问题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满是焦虑却并不自知,最后带出个更焦虑的娃,妈妈稳住了,孩子自然是稳的。
把心理学应用到育儿的另一个好处之一就是,能做个“明眼人”,即能透过孩子的表现,看到他背后的需求和目的。这里用到心理学的“表象和想象”,孩子的表现也是一种表象信息,而表象背后的需求和目的要靠“想象”能力。
我能看得见的未来什么样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他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他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有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不仅仅是育儿问题,在生活工作的其他问题同样,你看到的不再是事物表面传达的信息,而是会去看其背后的问题所在。不再纠结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能建立时间观念,不会再做刻舟求剑的事情。
同样是“想象”,未经训练的人可能只是“想想”然后“说说”,受过训练的人,能把对事物美好的期待,作视觉化的想象,能用文字把能看得见的画面清楚的描述出来。有一种说法“心像事成”说的便是这种视觉化想象,当把希望的一遍一遍视觉化想象,就会不自觉的往那方面作出改变和努力,就会越来越向想象中的画面靠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