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六十二
原文
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余最爱常州刘大猷《岳墓》云:“地下若逢于少保,南朝天子竟生还。”罗两峰咏《始皇》云;“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周钦来咏《始皇》云:“蓬莱觅得长生药,眼见诸侯尽入关。”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皆妙。尤隽者,严海珊咏《张魏公》云:“传中功过如何序?为有南轩下笔难。”冷峭蕴藉,恐朱子在九原,亦当干笑。
海珊自负咏古为第一,余读之果然。《三垂冈》云:“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译注
咏物诗无所寄托,就像是儿童猜谜语。读史诗没有体会到新的意义,便成了读《廿一史弹词》;虽然着发些议论,没有意味深长的体会,好像赞颂历史的一派人。都不是诗啊。我最喜爱常州刘大猷的《岳墓》诗:“地下若逢于少保,南朝天子竟生还。”意思:在地底下倘若与于谦相逢,那么南朝天子或许可以不死。罗聘的咏《始皇》诗:“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焚书之时已经老早埋下火烧阿房宫的火种,收尽天下兵器仍然遗漏了博浪椎遭受刺杀。周钦来的咏《始皇》诗:“蓬莱觅得长生药,眼见诸侯尽入关。”意思:东巡蓬莱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眼看各个小国都归顺大秦帝国。松江徐氏女的咏《岳墓》诗:“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因为埋葬的是忠臣尸骨而感到幸运,白铁没有过错却被用来铸造了佞臣的身像。都是好诗。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严海珊的咏《张魏公》诗:“传中功过如何序?为有南轩下笔难。”意思:传记里你的功过如何抒写?因为有张栻这个好儿子让我下笔很难为情。言辞的凌厉和情感的含蓄兼容,恐怕朱熹在九泉之下,也只有干笑而已。
严海珊自己评价自己是咏古诗第一人,我读了之后感到果然如此。他的《三垂冈》诗:“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意思:英雄横刀立马起兵沙陀,能对后梁朱温的骄横跋扈怎么办?徒手难以支撑后唐的社稷,疆域连城而且拥有晋国的山河。战场风云的帐下有奇谋的儿子,令朱温在军中的灯光前老泪纵横。(不禁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走在凄凉冷清的三垂冈下的路上,至今有人传唱《百年歌》。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其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
博浪椎秦,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锤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库。”这里,说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良求力士椎刺秦始皇的故事。张良字子房,原为韩国(都城在今新郑市)贵族。其祖辈多为韩国高官。尤其他的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曾任韩僖王、桓惠王二朝宰相,地位显赫、权势威重。然而就在他父亲死后的20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韩国终被日益强大的秦国所灭。此时,张良尚未成年,正在淮阳学礼,得知国破家亡,他决心反秦复韩,为国雪耻。其时,张良虽然家境败落,但仍有不少土地、财产,并有奴仆300余人,于是他倾其所有,悉散家财,寻访力士刺客。为此,他弟死不葬,一心一意为韩报仇。后来经人推荐,他找到了一名力士。此人力大无穷,身手不凡,可舞动120斤(旧制,约合今制50市斤)重的大铁椎。二人认真策划,寻找战机,伺机椎杀秦始皇。不久,闻知秦始皇要率众东巡,张良即和力士一起,奔赴秦始皇冬巡的必经之地博浪(古称博浪城,在今我省原阳东南),设下埋伏,乘机椎杀秦始皇。
秦灭六国之战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书文字。"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五代十国的第一个割据政权‘后梁’的开国君主朱温说的。朱温曾被唐昭宗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全句为“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句中‘李亚子’指的是‘李存勖’,他是李克用的儿子,沙陀人,少数民族血统,本姓是朱邪,是属于突厥族的边支姓氏,全名朱邪亚子。因为他的爷爷(李克用的父亲)被唐朝皇帝赐国姓——李,名国昌。因此他的父亲李克用和他都用李姓,他也就被称为李亚子。至于‘亚子’,并不是次子的意思,而是唐昭宗起的名字:“此子可亚其父。”事实上朱温是在极其伤心的情况下说出“生子当如李亚子”这句话的。唐末,朱温和李亚子的父亲李克用争了N年,小有优势。到了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亚子)继位,此时内部不稳,外有强敌。李存勖身穿孝服驰援被后梁军围困一年之久的潞州城,一战成名。他的用兵让朱温大惊,说出了“生子当如李亚子……”这句话。类似于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属于敌人作出的佩服性评价。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严遂成工诗,曾携诗稿请教厉鹗,未见嘉许,此后更为发愤,终于有成。遂成天才骏发,为诗兼雄奇绮丽之长,工于咏物,读史诗尤隽。尝自负为咏古第一。论者谓朱彝尊、查慎行后能自成一家。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牧、吴锡麟并列,称为“浙西六家”。有《海珊诗钞》传世。
《三垂冈》,清代严遂成作七言律诗。《三垂冈》一诗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却气势宏阔,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它囊括史事,融贯古今,起首、结尾非同凡响。对仗工整,用笔老辣。三垂冈之战,使李存勖最终占有上党,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此役是长途奔袭,以隐蔽奇袭取胜。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人,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只活42岁。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歌“才高词赡,举体华美”,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百年歌》虽然不太为人所知,但他揭示了人的一生是由荣到衰,少年到老年的自然法则,人应该积极向上,只争朝夕,否则到“指景玩日虑安危”之时就会追悔莫及。
《百年歌》原文:
一十时,颜如蕣华晔有辉,体如飘风行如飞。娈彼孺子相追随,终朝出游薄暮归。六情逸豫心无违。清酒浆炙奈乐何!清酒浆炙奈乐何!
二十时,肤体彩泽人理成,美目淑貌灼有荣。被服冠带丽且清,光车骏马游都城,高谈雅步何盈盈。
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食如漏卮气如薰,辞家观国综典文,高冠素带焕翩纷。
四十时,体力克壮志方刚,跨州越郡还帝乡。出入承明拥大珰。
五十时,荷旄杖节镇邦家。鼓钟嘈哳赵女歌,罗衣璀粲金翠华,言笑雅舞相经过。
六十时,年亦耆艾业亦隆,骖驾四牡入紫宫。轩冕婀娜翠云中,子孙昌盛家道丰。清酒浆炙奈乐何!清酒浆炙奈乐何!
七十时,精爽颇损膂力愆,清水明镜不欲观。临乐对酒转无欢,揽形羞发独长叹。
八十时。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纪。辞官致禄归桑梓,安车驷马入旧里。乐事告终忧事始。
九十时,日告耽瘁月告衰,形体虽是志意非。言多谬误心多悲,子孙朝拜或问谁。指景玩日虑安危,感念平生泪交挥。
百岁时,盈数已登肌內单,四肢百节还相患。目若浊镜口垂涎,呼吸嚬蹙反侧难。茵褥滋味不服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