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受到了隋炀帝的接见,由是拉开了中日官方文化交流的大幕。其后大唐灭隋建国,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二十多次遣唐使团,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实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遣唐使团内的很多成员各自担任不同的工作,通过对各自领域地学习,为日本回输了唐朝律法、制度、历法、习俗,及汉文、诗赋、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经消化改造后融于日本民族文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带去了深远影响。公元780年陆羽《茶经》问世后,茶文化开始在唐代社会大行其道,茶自然为来华的日本人所接触。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很特殊即日本的留学僧人,正是他们起到了把大唐饮茶之风带回日本的主导作用,由此中国的饮茶文化自然而然走上了东渡之路。
论及唐代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不得不提的是最澄、空海、永忠三位僧人。先从公元804年来华的最澄和尚谈起,公元804年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最澄来华,第二年最澄返回日本,在把大量佛经带回日本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天台山的茶种,并把它们植于京都的日吉神社,这是日本最早的茶园。跟最澄同船来唐的还有一位高僧叫做空海,他是日本真言宗的创立者。
空海在长安学习佛法,并学会了中国的制茶及饮茶方法。公元806年空海归国,除了经书、法器等物亦带回了中国的茶籽,并将之献给了嵯峨天皇。其后空海以茶相伴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此期间他大力向周围的友人及官员推荐茶饮。永忠和尚是在公元775年来到唐朝学习的,他在长安西明寺一住就是30年,于公元805年回到日本。回国后永忠除管理佛事外,还自行植茶、制茶。815年在其掌管的寺院中永忠循唐法亲手为嵯峨天皇煎茶。天皇的支持加上这些著名僧侣的推广,中国的茶叶及饮茶方法在弘仁年间植根于日本,并在其时形成了一股“弘仁茶风”。
其后的近二百年间,中日两国减少了交流往来,茶事交流活动亦基本停滞,此状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日本荣西和尚来华。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学法,于1191年回国。这次回国,荣西将南宋的禅法及饮茶文化传回日本,开创了日本临济宗,并植茶于平户。七十四岁时荣西著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的重点不是讲述禅茶与茶道,它着重论述了茶的药理性能,主旨是养生,但这不妨碍其成为日本茶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才逐渐发展出今天的茶道。
日本镰仓幕府官修编年体史书《吾妻镜》记述,大将军源实朝饮酒过度身体不适,家人吏仆方法用尽一筹莫展。适逢荣西到来,荣西见状立即命人取茶,亲自为将军点茶一碗。将军饮后酒意全消,吃惊于此为何物,荣西答此物为茶。随后荣西献上《吃茶养生记》,并向将军历数吃茶的诸多益处。将军大喜,遂力举茶饮于朝。自此《吃茶养生记》与南宋饮茶之法在日本得以普及,茶风日盛。荣西在日本被尊为“茶祖”。
后图:日本江户时代(公元 17 世纪) 赤乐茶碗 铭 “舟引”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215/e4e8d7b58c1373a5.jpg)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