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色中,我鼓足勇气,独自回家。”类似这样的句子,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形容夜的黑,为什么要用“漆黑”,而不是“油黑”“铁黑”呢?这就要从“漆”字本身说起。
“漆”字最早被写作“桼”。“桼”由三部分构成。其中,“木”表示的是树木,但“人”“水”可不能单纯理解为人打水或人在水中。“桼”是象形字,“人”不是指某个人,而是形象表现了在树上割出的口子;“水”则是割口流出来的液体。《说文解字》中说,“桼”乃木汁。但不是所有的树割开都有木汁,这里的“木”指的是漆树,其中的白色乳液可用作涂料,一般叫做生漆。

据考证,“漆”在古代原是水名。《说文解字》中也说,漆,水也。后来,“漆”被人们借用,指从漆树中获得的涂料,意思沿用至今。

那么,“漆”与黑又是怎么攀上亲戚的呢?这就不得不提“漆”的功用。“漆”具有装饰性,天然的漆液涂在器物表面,干燥硬化后一般会形成黑色的硬膜,所以“漆”自然与黑配对,来形容非常黑的样子了。
一个小小的“漆”字,蕴含的学问可不止这些。
漆是涂料,人们涂在器物上,这种器物就是漆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的这只朱漆木碗把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提早到了7000年前。由此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

《韩非子》中记载的“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表明漆有黑色和朱红色。朱红色的矿物质颜料就是丹砂。没错,就是陈涉“乃丹书鱼腹”中的丹砂。丹砂与生漆调和以后,红色的漆闪亮登场。红与黑的颜色碰撞,使沉稳庄重的漆器平添了几分活泼与生动。尽管后来智慧的匠人还用不同矿料调成了各种颜色的漆,但红黑的颜色搭配仍是人们心中永恒的C位。
审美高级的漆器,除了配色和谐,还要造型美观。下图的剔黑牡丹纹镜奁,用到了剔黑和剔犀两种技法。简单来说,剔黑是用黑漆堆积,然后剔刻花纹;剔犀是用两三种色漆在器物上逐层积累,有厚度后再剔出各种花纹。两种技法强强联手,牡丹纹深入浅出,立体生动,真有种裸眼3D的效果。

可以想象,宋代的古典女子拿起它,心是多么地舒展愉悦。一个小小的镜奁,照见的不仅仅是人的容颜,更是一种追求极致美的匠人精神。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赋予了镜奁更多的内涵:发现美、创造美、呵护美、传递美……作为观者的我们,行走在美中,感受美,亲近美;沉浸在美中,欣赏美,思考美。这又何尝不是在上一堂生动的美术鉴赏课啊!
“漆”与语言文字有关,与历史有关,与美有关。“漆”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生漆附着力强,可充当胶水,是啊,“如胶似漆”。生漆的耐久性好,防水耐酸耐腐蚀,可作为绝缘材料用于电器加工。生漆还是一味中药,可止血驱虫……
相信中学生看到这些,十有八九会说,哇!我们化学课讲过。哇!我们物理课也提到过。
从“漆”字说开去,“漆”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生活智慧不是几百字能讲完的,也不是读过几本书就能完全了解的。于我而言,在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从而获得一个甚至多个启发,就是最快乐的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