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罢陈凯歌12年的片子,颇有感触,陈导江郎才尽也好,宝刀未老也好,起码这一部《搜索》在众多批判社会现实的电影中也算是水准之作了,从故事完整性,思想深度又或是演员张力,都可圈可点,恩,恭喜陈氏夫妻甩掉《无极》所背的锅。
其实影片还是略复杂了些,好电影本质上终究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诸如《肖申克》于越狱,《罗马假日》于恋爱,《辛德勒》于救赎,围绕一个人物讲述一个事件,就已经足够。以此类推,《搜索》讲的是高圆圆饰演的公司秘书叶兰秋被查出淋巴癌晚期,心神恍惚之际在公交车上未给老人让座,被同车的实习记者杨佳琪(王珞丹饰)用手机拍摄并由同为记者的陈若兮(姚晨饰)上传到了网上,引起广大社会关注,网民通过人肉搜索,肆意攻击谩骂兰秋,事态升级到她与公司老板沈流舒(王学圻饰)有染,其间还有沈妻莫小渝(陈红饰)的推波助澜。不堪重负的兰秋雇佣陈若兮的男友(赵又廷饰)保护一个礼拜,但随着事情不断恶化,能力出众美丽善良的兰秋最终被说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三,最终选择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呼…故事的主线确实是长了一些,分离一下,大致就是三个阶级,王学圻、陈红所代表的社会顶层形象,姚晨、王珞丹所代表的社会中层形象以及高圆圆、赵又廷的底层,三个层面围绕网络暴力、家庭暴力以及社会舆论相爱相杀,最终死的死,离的离,分的分,成了《红楼梦》中的“天地间茫茫一片真干净”。那么,故事的起因无非就是不让座,怎么就变成了这样的结局,到底该怪谁呢?
影片表达的其实很清楚,两个人,拍摄视频的始作俑者王珞丹以及动用关系令其广而告之的姚晨。但是前者通过事后采访高圆圆的当众道歉得到了原谅,后者则一错再错,得知赵又廷与高圆圆关系暧昧后(雾草,这句话好别扭),违背事实让该事件升级,形成整个社会对高圆圆的口诛笔伐,才酿成了悲剧,所以结局姚晨失业、被分手、被绝交,都是导演给观众的交待。不能说这样就够了,起码影片带动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对了。
那么一个小记者,用片中王学圻的话来说“芝麻绿豆一点儿的事情”,怎么就能置人于死地?这是我想说的,即新闻媒体的力量。
众所周知,记者雅号“无冕之王”,不说普利策,单一个卓伟,就让多少明星战战兢兢。新闻宣传工作是每个国家的重点工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当然也是重点人物。接触新闻写作的第一天,就要被告知两个字,“真实”。当年红极一时的《每周质量报告》,就是秉承着真实的意志,去勇敢揭露生活中的黑暗面。至今依然。为什么要真实,因为你不是代表一个人的观点,你代表的是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是一个自带让人相信的信号,无论你说的是黑是白,只要逻辑合理,就有一大票人选择相信。举个栗子,连日放晴,报纸电台说明天下雨,那多数人那天出门都会选择带伞,这就是公信力的体现。话说回来,如果新闻人失真,那他们笔下的话语依然具有公信力,例如连日下雨,报纸电台不经调查就报道说明日大晴,同样,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不带伞,那么这些被雨淋湿的人,就被“真实”所蒙蔽了。
仅仅是真实就够了么?不然,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道德。说回电影《搜索》,姚晨难道不知道人肉搜索出高圆圆所带来的后果吗?她知道,然而她不光不去阻止,还去采访高圆圆的老师、老板,就为了搞一个大新闻,名利双收。这就涉及到了“道德”。例如现在甚嚣尘上的网络中,明星出轨、艳照、绯闻,又或是各类贪污、犯罪、社会不公比比皆是,真实吗?且不说这里打一个问号,在新闻职业精神方面,大量宣传报道这些的人就其心可诛。
当下,社会处处是眼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暴露在闪光灯下,这让我们谨小慎微,但是按下闪光灯的人,其实才更需要谨小慎微,很显然,失真,失德,则无新闻。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