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名称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1]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出处 听语音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1]
读解 听语音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日感悟 听语音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自卑”和今日说的自卑是两回事,是自从卑微、低处之意)。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圭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做学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实在在的钻研,反反复复的磨砺,滴水石穿,筚路蓝缕,做学问的功夫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对此,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句风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要想学问有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献身学术的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为学问献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学问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确,做学问正象佛教里的苦修一样,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必须从每日的“读经”、“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终成学术“正果”。目前学术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风气甚嚣尘上,比如剽窃别人的观点,拷贝他人的论文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径可能会在短期内捞到一些利益,但自己的学养未见提高,最终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己的事业都是百弊而无一利。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光立志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为此,他夜以继日的读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了能够用功而不懈怠的读书,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并给它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当读书困倦时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动,枕头滚到地上,脑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立即惊醒,于是爬起来继续攻读。就这样,司马光历时十九个年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资治通鉴》草稿。然后又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修成了一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囊括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据说,这部书成书以后,底稿就足有两大屋之多。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此,马克思的话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934年,杨芳龄校长总结办学42年的经验,为勉励师生业精于勤,努力进取,进一步推动广益发展,特取《礼记·中庸》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作为校训。“迩”即近,“卑”即低。喻义从基础开始,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事业上,“行远”是积累、“登高”是成就,“行远”与“登高”体现了“积累”与“成就”的辨证关系;在做人上,“行远”即树立远大理想,“自迩”则要求脚踏实地;在做事上,“登高”即应有攀登事业和科学高峰的抱负,“自卑”即指必须具有万丈高楼从地起的务实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