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秋导读: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的最高领导把你一个人叫到没人的地方,神神秘秘地对你说:“从今往后咱们单线联系,你直接给我递小报告,汇报一切你想汇报的事儿。”乍听之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苏州织造李煦是康熙亲自发展的秘密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康熙皇帝在李煦的请安奏折上批道:“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康熙朱批李煦原为内务府包衣下人出身,与康熙皇帝有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他任苏州织造后多次写密折,向康熙皇帝报告江南民情和官场情况,一时深受康熙的信任。康熙皇帝的一些私事,也多托李煦办理。
李煦接到康熙皇帝的批示后自然不敢怠慢。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李煦亲手写了一份密折,在折中写道:“臣闻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今岁解职回家之后,每月必差人进京,至伊史都察院王九龄处探听宫禁之事,无中作有,摇惑人心。又有徽州人程兆麟者,陕西曾做过道官,今往来苏州、扬州,招摇多事,时有闲言。又有苏人范溥,系山东东平州知州,丁忧归里,自称熟于京师要路,亦有招摇不根之语,理合拟闻。”短短一份密折,一下子密告四人。当天,李煦还写了一份有关扬州下雪的折子,连同告发王鸿章的密折一起差家人送到京城。
当时,送给皇帝的密折只有皇帝本人才能拆看,皇帝阅后若有批复,往往将折子和批复一起再发还本人,因此密折的内容只有写折本人和皇帝才知道。为了保护写折人的安全,康熙皇帝也一再让写折人保密。
例如,康熙三十二年七月,康熙皇帝在李煦的一份密折上批道:“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他又在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的一份密折上批道:“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写折的人,更是千方百计不使折子的内容被旁人知道。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李煦写了一份密折,讲述太仓发生“盗案”的情况。但这份密折在送往京城的过程中,由于李煦家人王可成的粗心而丢失了。李煦闻知后十分恼怒,准备严惩王可成,还是康熙皇帝说了几句好话,说你奏闻之事比不得地方官,外人听见亦不甚好,王可成才免遭厄运。
李煦密折康熙也怕消息泄露对李煦不利,因此在接到李煦密告王鸿绪的折子后,将折子留在皇宫内,只将李煦写的另一份奏报天气情况的折子发回,并在折子上批道:“知道了。尔亲手写的折子打发回去恐路途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尔还打听是甚么话再写来,密之,密之。”明明密折留在宫内,康熙却对李煦撒谎说:“不存了。”
李煦接到康熙皇帝的朱批,看到康熙肯为他保密,自然胆子更大,康熙四十九年一月十九日,他又写了两份折子,一份是无关紧要的睛雨折,另一份则继续告王鸿绪等人的状。李煦在密折中写道:“臣打听得王鸿绪每云我京中时常有密信来,东宫目下虽然复位,圣心犹在未定。如此妄谈,惑乱人心,臣煦感戴圣恩,谨遵谕旨据闻以复奏。”“至于前所奏程兆麟、范溥其两人,亦每每乱言: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
康熙晚年最头痛的事情之一,便是接班人的问题。康熙皇帝共有皇子35人,康熙十四年,根据明朝册立皇太子的制度,立年仅一岁半的二子允礽为皇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进入中年的皇太子允礽因与康熙皇帝争权,引起康熙的不满,一气之下将允礽废掉。
谁知,废掉皇太子,诸子争权更为激烈,势同水火。康熙皇帝不得已又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允礽为皇太子。但父子的矛盾却并未结束。允礽复位后继续与老皇帝争权,甚至暗中派人窥伺康熙皇帝的行动。因此,皇太子废立之事是康熙皇帝时刻关切之事,而助皇太子争权、背地里私自议论废立更为康熙皇帝所不容。王鸿绪正是因为卷入了诸皇子嗣位之争而遭到康熙皇帝的斥责,才丢了官的。
李煦也知道,他告王鸿绪私议皇太子的废立非同小可,一旦消息泄露将结仇难解,因而他在密折中特地写道:“王鸿绪门生故旧,处处有人,即今江苏新抚臣张伯行,亦鸿绪门生,且四布有人,又善于探听,伏乞万岁将臣此折与前次臣煦亲手所书折子同毁不存,以免祸患。则身家保全,皆出我万岁之恩赐也。”
康熙也深知李煦是怕因折招祸,便在李煦所报的晴雨折上批道:“知道了,密折伏于丙丁了。”“伏于丙丁”是一句暗话,《吕氏春秋孟夏纪》中有“其曰丙丁”。丙丁,指火日,即火的代称。“伏于”即付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密折已的内容知道了,我已经将它们烧毁了,你尽可放心。
李煦是康熙皇帝的亲信,对康熙一片忠心,但康熙皇帝在对待密折上却对李煦不那么诚实,他先是撒谎说把密折毁掉了,后又说已烧毁了。其实,这两份密折康熙既未烧掉也没毁去,如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其实,一个皇帝但凡到了喜欢搞单线联络、好听小报告的地步,他就绝不会只有一条单线,只听一面之词。对打小报告的人而言,能看到的就是跟皇帝那一条线,可对皇帝而言,手里攥着的,可是成百上千条线织成的一张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