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对反移情的认识,本文来聊聊反移情的识别与处理。
一致型与互补型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一致型反移情,一种是互补型反移情。
在一致型反移情中,咨询师会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本人对来访者十分同情,感到自己非常能理解来访者。
我能想到最经典的回应,是欧文亚隆的《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他在其中说到名言,我也有过和你类似的体验,欢迎进入人类的世界。
在咨询中,我用过这句话,觉得它的杀伤力特别大。当我说出来时,我感觉来访可能愣了一下,然后问我是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当我把这件事分享给他之后,我发现变成了咨询中的滑动门时刻。滑动门时刻,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回应好了,可以加深关系,差会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那次回应中,我做的很好,咨询关系又拉近了。对自己有觉察有关注,就可以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下个人意志发挥的空间。
在互补型反移情中,咨询师把自己认同了来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感到自己体验到了来访者对某个亲人的感觉。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案例,一个特别节俭勤劳的妈妈,在带女儿去超市时,会指着特别奢侈的糖果柜台对女儿说,你想吃什么随便去拿。
女儿特别开心的去拿了很多糖果。到回家之后,会说女儿,怎么可以这么奢侈,买这么多这么贵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明显前后矛盾的言行呢?我的理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互补,他的勤劳和节俭,就需要把奢侈浪费的那一部分在另一个人身上显示出来。
我以前认为人性是追求利益的,追求好处的。背后有很多价值观的驱动它,比如利益等,但实际上,人性是追求圆融的力量会大于其他。
在互补中藏着特别多的人性,就比如一个特别内向的妻子,找了一个特别外向的老公。一个节俭的人找了一个浪费的人。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一致型反移情和互补型反移情都有可能出现。在人本主义治疗中,主要出现的是一致型反移情,由此咨询师会完全接纳理解来访者,并尽量保持价值中立。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精神分析关注的是过去,人本主义关注的是未来。单纯写出来感觉有点抽象,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人不小心掉坑里了。精神分析会认为,这次掉坑跟小时候你妈打你屁股那次,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而人本主义认为,我们想想终局,给你鼓励给你支持,然后想想未来你出了坑里是什么样的。
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和你一起肩并肩展望未来。所以更多的是代入来访者的感受,穿着他的鞋。
人本主义治疗中也可能出现互补型反移情,这时咨询师要意识到这种反移情,并给予必要的处理,否则会伤害来访者和自己。
不管是一致型,还是互补型。都要有足够的觉察,这样才有时间和机会去处理这个情绪和感受。
在反移情的处理当中,咨询师可以使用精神分析的技术。这是我常用的策略,每次咨询有情绪波动,都会把它记下来,反思我当时在想什么,是什么让我有了这一份情绪波动。
每次反思我都增加了对自己的理解。这种不断理解接纳,看到自己有另外一面的状态,就像在探索一个新世界。
有时候觉得,我可能不需要向外追寻,探索自己,就像开拓一个新大陆。带来丰盛活力,财富满足感,足够滋养我。
觉察与处理
无论是精神分析治疗中,还是人本主义治疗中,咨询师都要分清哪些是移情表现,哪些是反移情表现。
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有情绪反应的,首先处理这些情绪,也许是处理反移情的第一步。从治疗师的情绪中,就能分析出反移情。
判断哪些是移情,哪些是反移情,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我都能判断出来。有时判断不出来,会拿出来和来访者一起讨论。
我有情绪会拿出来,给来访者和督导,一起观察,一起分析。判断这份情绪是来自哪里?是来自我,还是来自来访者?
如果来自来访者,那这份情绪该怎么解释?背后有什么原因?如果来自我,那反应情绪跟这位来访者有什么关系呢?
出现情绪能回答好的以上几个问题,那这个情绪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尤其是负面情绪,解决方案、应对方式、更好的策略跃然之上。
今天就到这里,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