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小象要趁早
备案延期后,小象发现,很多投资人朋友,又回到了,股东兜底这个象限上来了。
甚至认为某个平台引入了某个看起来很有实力的股东以后,这个平台通过备案的概率也会跟着增大。
股东的力量,对于一个平台来说,真的有这么大吗?它究竟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保障投资人的究竟又是什么?
接下来,小象会借用监管的思路,来跟大家梳理一下,这其中的本质逻辑。
我们经常说备案,备案,但却不清楚,为什么这个案,备的这么费劲。
那是因为,大家忽略了,在备案之前,平台要经历的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接受监管的风险排查。
这里有一个源头性的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直接印发的,全称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银监会又印发了一份名为《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国务院同意,具有一级执行力。
借此,以全国为单位,对于P2P领域的风险整治工作,才算全面展开。
小象经常听到投资人朋友抱怨,监管怎么来回变啊,但事实是,除了时间进度有所延长之外,围绕着这份文件,出台的其它各种细则,在逻辑上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
这份文件的整体目标,是要对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涉及P2P业务的机构进行风险排查,并对其进行分类处置。
处置标准分成合规类、整改类和取缔类。
而从文件的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严格遵循信息中介本质,成了划分合规类和整改类的关键。
同时,文件中也强调了,部分已经脱离信息中介本质,并异化成信用中介的机构,是本次重点排查和整治的对象。
那么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区别究竟是什么那?
信息中介是利用市场的不对称性,依靠提供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风险评估、定价、披露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来获取居间盈利的机构。
信用中介则直接参与到借贷关系中来,靠赚取利差来实现盈利,并承担最终的风险。后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银行的表内业务了,它需要向储户承诺保本保息,同时也会获得贷款端的全部利息并承担可能会产生的所有风险。
而很多P2P平台,现阶段的业务模式依然没有脱离信用中介的本质,把投资人的钱拿过来,然后放贷,然后对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息,并承担借款端的全部风险,最后当然也赚取借款人的全部利息,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平台整体逾期的情况出现了,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跑路了,这都是因为平台充当了信用中介,所造成的后果。
可见,延期的根源,就是博弈的延续,监管要求平台完全遵循信息中介的本质,而大部分平台,却还在做着信用中介的活,因为已经产生了较多的存量,同时对于投资人宣传引导方面也一直按照信用中介的方式在进行着,所以也让这个领域变成了烫手山芋,最后只能靠延期,来倒逼行业的出清。
监管想要做的不是让这个领域风险加剧,而是希望扭转行业异化的趋势,实现正本清源,最后靠规范借贷关系来保障投资人和借款人的基本权利,并通过长效的监管机制,来实现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股东的作用究竟在哪儿吧。
其实就是夯实平台的基础建设和提高管理技术这两个方面了,但这些作用的大小需要结合平台的资产情况来具体判断,如果某个平台连资产都不是自己开发的,那么股东就算再加强平台的基础建设,作用又能有多大那?最后无非就是提高一下投资人的热情,然后在同等资产质量的前提下,给出更低的收益率罢了。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P2P领域应该是借款人和投资人的主场,平台在其中为双方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股东的注资也只能是加强平台提供这些服务的能力,别无其它,否则,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会让平台离合规的距离更远。
毕竟规则的制定者是监管,作为投资人的我们也必须要去接受这些规则,否则,你也只能远离这个领域,回到真正的信用中介也就是银行那里去了。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让大家清晰化这个领域真实的样子,把关注重点放在资产和合规上,因为最后保障我们的只有资产和监管正在营造的各种规范机制,而只有这样去发展,我们做的才叫投资,否则就只能叫赌了。
【小象智投频道】
懂风控、会投资,一个爱分享的小姐姐~
PS:这里还有小象的平台观察文章音频等着你来收听哦:)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