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是吃枇杷的季节,姨今天买了一袋,说这回很甜,趁新鲜吃了,老妈看见了,顺嘴说了一句:“上回那个九块钱的枇杷还不甜呢。”乍听起来,这句话好像没什么奇怪的,卖得那么贵,当然“应该”是味道不错的啦。可是,仔细一想,这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可不一定是“以好为贵”呀。
通常,我们买东西觉得贵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会听到老板说:哎呀,这是多好多好的材料做的呀,这是什么什么品牌的呀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意思就是:我这可是好东西,值这个价!然后被老板一阵“忽悠”,招架不住买回家来,又常常发现东西质量没那么好,根本不值那个价。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得着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可见,并不是物物“以好为贵”。
再来说说“物以稀为贵”。这家伙可比“以好为贵”要地道得多,人家不玩那么多花花肠子,不说假话:“我一视同仁啊,不管东西好不好、值不值,我话就撂这了啊——东西少了,价就高,就是招人稀罕!”哎,这“稀罕”一词说得好呀,“稀”是“稀少”,“罕”是“罕见”,俩合一起还有“喜欢”的意思,认为某件东西稀奇而心生喜爱,这一来就产生了“需求”,需求上去了,价格常常也就上去了。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饥饿营销”,它可以说是“物以稀为贵”的优秀践行者了。商家有时会为了维持高价和提高利润,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此提高消费者的期待值和购买欲望,大部分消费者沉浸在想获得稀有物的渴望和获得后的愉悦中,很少去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东西到底好不好、值不值。
所以,九块钱的枇杷还不甜,九块钱的枇杷就该甜!——这句话是个“悖论”吧,哈哈。
(文章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