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我的奋斗
中专:我的第一学历(下)

中专:我的第一学历(下)

作者: 1030be1f75ca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08:50 被阅读1次

    我出身于贫瘠的农村,我的奋斗起点是中专。

    我此生努力的终点和高度,也许只是另外一些人的起跑线。

    这又怎样呢?人与人出身与起点的不同,只是个人的初速度。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星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只要在这一轨迹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就足矣。

    况且,初速度并不决定结果,不是还有加速度么?

    续前文——

    03  起点可以推翻重来吗

    周峰走后,16岁的几个少年沉默地走在回去的路上。陈莹来自北边的县城,中考成绩全县第一名,数理化尤其出色,拿过几个竞赛大奖。之后的几个星期她一直很沉默,周峰父亲的话在她心里也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一个清晨,她急匆匆地来到我的宿舍下,神色坚定地说:“我决定了,我要去读高中考大学,我擅长理科,将来考清华。”

    考大学,何尝不是我的梦想?上周末回家,我一路都在打腹稿,下定决心要说服父母,让他们支持我去读高中考大学,为自己的前途拼搏一次。推开家门,父母正在吵架,原来是妹妹学校又发了十几本复习资料,要求每人补交150元的书本费。父亲认为不合理,去学校讨说法不成,脾气急躁的他前往市教育局把校长给投诉了。投诉,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告状,母亲担心影响妹妹以后的学业,正在不停地埋怨父亲,而父亲在生气地大声辩解。

    150元的计划外开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我没有能力帮父母减轻负担,怎好给他们再增加新的忧愁?只好把路上准备的话全都咽到肚子里,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继续前进吧。

    看着陈莹就像在看我自己,我问她:“你父母同意了吗?”她笃定地说:“我现在就请假回家和我爸妈商量,他们一定会同意的。”

    祝你好运,我默默地说。

    第二天一大早,陈莹眼圈乌黑地出现在我面前。她神色沮丧,带着一丝凄凉,恨恨地说:“我怎么生在这么穷的一个家里?我弟弟学习成绩差得要命,他们凭什么重男轻女只让我弟弟考大学?为什么?”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可是没人告诉我答案。

    第一次,曾经无比轻松快乐的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弱小、无助与悲哀。

    第一次,我们认识到贫穷的家庭出身,对于迫切需要成长的少年而言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第一次,我们发现按照目前的轨迹按部就班走下去,毕业后甚至这辈子的生活都能一眼望到头。

    虽然未能在生活的丛林中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需要继续在原来的道路上前行,但想法和眼界受到冲击后,内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身不能改变,起点已成现实,可这些都将成为过去,我还年轻,我想有个一眼望不到头的未来。

    也许,这就是井底之蛙最初的觉醒与自知吧。

    04 顿悟与行动,就在一瞬间

    一旦认识到与同龄人的差距,看到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首先袭来的是失落和沮丧。但有着农家子女倔强坚韧的本能,这种不良情绪很快被昂扬的斗志打败。

    即使微不足道的中专生涯,也可以过得非常充实,我给自己打气。

    看着距离毕业只剩两年半,我第一次主动规划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1、学习文化课

    想起入学一年多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课上我都以梦周公和看小说的方式度过,不禁感到汗颜。当时师范的师资力量在全市算很强的,很多老师都是从重点高中调过来的教学能手,只是我一意沉迷于懒散的学习节奏,白白丧失了几百节课的宝贵资源。

    好在发现失误,可以及时止损。我又回到了初三时的“拼命三娘”状态。早上六点起床,背诵文科的知识点,匆匆吃过早饭后去教室温习数理化。下午最后两节自习课一般是自由活动,我心有愧疚地拿出前面一年半的课本继续啃起来,不懂的左右请教,力争以高中生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落下一点文化课知识。

    当时这种忘我的努力,可能最初只是想填补时间的缺憾,弥补内心的失落,用勤奋的姿势获得一种若即若离的安全感,好使时光不虚度。再总结这段历程时,发现任何学习都不会辜负付出者,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时间管理意识已经慢慢生成了。

    2、重新拣起英语

    英语,初中时是我最为骄傲的一门课程。

    初中三年,英语老师前前后后换了五个,有木匠出身的临时代课老师,也有科班出身的优秀教学能手,我凭着一股兴趣和不服输的劲头,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成绩始终排在No.1。

    然而,在进入师范后,我对英语厌恶到不愿触碰任何英语资料。

    因为,当时师范的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中没有英语一项,英语作为边缘选修课存在,看不到什么实用价值,英语也离我越来越远。

    当突然顿悟自己的学历处境之后,尝试站在将来的视角来看待英语,认识到英语在未可知的学业、就业及事业中都有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之前所认为的毫无价值,只是目光太短浅而已。

    下定决心,行动起来并不容易。荒废太久,像一片风化的树叶,想起拾起来时,已破碎不堪。基础太差了,怎么办呢?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串联”到另外四位同样有重拾英语想法的同学,我们两男三女组成互助小组,每天打卡,彼此监督。并拜一位年轻英语老师为师,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为我们指点迷津。也许是几个少年求知若渴的眼神打动了老师,他答应每周免费为我们补习一节英语课,从初三水平开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坚持,我成了全校第一个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中专生,引起一进小小的轰动。更为惊喜的是,在之后的自考、考研、考博中,英语也为我顺利晋级立下了汗马功劳。

    3、练习普通话

    在不久前CCTV中国旅游城市比拼节目中,我家乡的现任市长以一口亲切的醋溜普通话,在话筒前发表铿锵有力的演讲。看着电视,我笑着笑着就哭了,想起自己摆脱家乡口音影响的那些艰难时刻。

    中专时期的我还没有想过要去一个讲普通话的地方生活,家乡方言已足以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同学中流传着师兄师姐们土洋结合的教学口音:“跟我读:国(guo),国(guo),gui家的gui。春(chun),春(chun),chong天的chong。”让人觉得好笑而又尴尬。

    家乡位于陕甘宁交界处,方言就融合了这三地的风情,声调单一,发音简短有力,没有前后鼻音之分,还有很多字典上不收录的音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师范生虽有普通话水平测试项目,但也不会过于苛责,走个过场完事。

    每当听广播看节目时,我对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羡慕不已,最初的暗自模仿并不能奏效,照猫画虎反类犬,自己憋足了劲儿发出来的音与标准音有天壤之别。

    只好发挥不耻下问的优良传统,把困惑记在小本子上,见缝插针地向普通话老师请教。多次咨询后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掌握正确发音方法。普通话对于我而言也是个技术活儿,在老师建议下买来《现代汉语》等书籍,对照舌位图一点一点找感觉,用复读机一遍一遍录音,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修正。

    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

    毕业时可以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几年后远赴他乡,也能以普通话融入生活,并以学习普通话的方式快速学会当地方言。这在城市出生的孩子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对于我而言,却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获取些许的成效。

    我出身于贫瘠的农村,我的奋斗起点是中专。

    我此生努力的终点和高度,也许只是另外一些人的起跑线。

    这又怎样呢?人与人出身与起点的不同,只是个人的初速度。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星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只要在这一轨迹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就足矣。

    况且,初速度并不决定结果,不是还有加速度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13913dafd44:个人的成长史,还记得那么清楚,挺宝贵的!
        1030be1f75ca:@simple的向往 谢谢,可能因为写日记的习惯吧
        :relaxed:

      本文标题:中专:我的第一学历(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aw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