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3(陈海贤)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3(陈海贤)

作者: 丹思心舞 | 来源:发表于2023-04-14 00:54 被阅读0次

    构建成长型思维

    获得持续的成长,不光需要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思维模式的改变。下面讨论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和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成长型思维:

    01 什么是思维模式

    首先是什么思维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大脑存在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言行。诚然,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掌控我们的人生走向和生活质量。

    在心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两类家庭:

    一类是:他们能很快从伤心、无奈中走出来,积极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比如:如何科学对待,如何处理孩子的适应问题,如何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等等,一般这类家庭,很快就能让孩子和整个家庭生活步入正轨。

    另一类是:他们一直沉浸在“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而且生活中遇到任何因为孩子得病而带来的困难,都会让整个家庭崩溃,更别说解决问题了,所以这类家庭需要更长时间的陪伴,目的就是让他们在缓解负面情绪后,建立有利于解决现实困难的思维方式。

    你看,遇到的是同样的困境,但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就直接导致应对困境的能力差别很大。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思维方式分成: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方式和消极的防御性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有差别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积极,有的人会消极呢?

    其实,这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有关,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接受到的信息是足够温暖和有爱的,那么我们就会自带完全感,那主动探索的本能就会发展出来,随着探索能力的增强,胜任感也会随之增强,也会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发展出的思维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成长型。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就无法去探索世界,胜任感也会弱,而且,如果遇到挫折,会感觉自己弱小,无能力为,在行动上只会想法设法避免受伤害,而不能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

    02 理解防御型思维

    防御型思维方式的特点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思维。

    第一,僵固型思维

    要了解什么是僵固型思维,我们先看一个实验: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教授,在几百个学生中做了一个实验,给学生做10道非常简单的智力测验,在孩子们交上答案时,有一部分同学被夸奖:“你真聪明,做对了8道题”,而另一部分同学被夸奖:“你做对了8题,你一定很努力”。

    接下来,实验人员出了难度加大的10道题,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很多不愿意再继续做题了,愿意做的孩子,表现也直线下降,而且出现谎报成绩的情况,也会拒绝再做简单的题目。而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会越挫越勇,表现得越来越好。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被夸聪明会极大削弱孩子的抗挫能力,而被表扬“努力”,却会起到相反的结果。

    因为被夸聪明暗含着“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你是聪明的,你就能做出来题目,你要是没做出来,就证明你是不聪明的,而聪明或不聪明,不是自己可控的。

    相信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是僵固型思维的核心;与此同时,僵固型思维的人还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一旦被负面评价了,会认为自己就是如此,无法改变,会消极悲观。

    第二,应该思维

    比如抱怨婆婆没有按自己的习惯做家务、照顾好孩子,抱怨孩子不能听话、懂事等等,就是“应该思维”在起作用。这种防御型思维方式的本质是,试图让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如果真实的世界和自己的想法不符合,就表现出怨恨、愤怒或者焦虑、沮丧等。

    这种应该思维很多时候,还是亲子关系的杀手,妈妈们会认为:孩子就应该聪明、听话、懂事、爱学习等等,还莫名其妙的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如此。一旦发现孩子做事磨蹭,有不礼貌言行,学习成绩差……就会想法设法改变孩子,想把孩子改成自己认为孩子应该的样子。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也不会乐于被改变,在改变和不愿改变之间,冲突不断,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既然应该思维不对,那么在关系里遇到冲突时,需要如何应对呢?当我们希望婆婆帮忙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婆婆可以帮我们,也可以不帮我们。把“她就应该这样做”转变为“我很希望她这么做”。那在她没有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失望,而不是“她不好”。

    这个不同想法带来的最大区别就是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会说:妈妈,我要做什么什么,所以我希望您能帮我做什么什么。而不会说:妈,你怎么能这样,接个孩子做个饭都不愿意。是不是少了很多怨恨和愤怒?

    第三,绝对化的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永久化是时间维度上,让我们感觉某件事一定会发生。当我们深处困境的时候,很容易把困难想象成会一直存在,一旦把困境永久化,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就会悲观沮丧。比如,如果孩子一次成绩考不好,在永久化的抽象概括下,可能我们看到的是,这次成绩不好,以后也不好,甚至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等等。跳出来看,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荒唐的。

    普遍化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思维。在婚姻里受伤害的女性很可能会推断出“男人没有好东西”,而其实,只是她遇到的那个不好而已。

    人格化则是把不好的事和某个人等同起来。比如:丈夫晚回家,妻子因为生气指责丈夫说:“你就是不顾家的人,不考虑我们感受……”根据丈夫的一个行为,给丈夫定性为就是什么样的人。

    一般情况下,我们能更轻易发现对别人的人格化,但往往我们还会对自己也有人格化的思维,比如,我就是个做事拖拉的人,或者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擅长的人。极大可能只是因为之前有过几次拖延的行为,或者某一件事没做好的体验而已,但却形成对自己人格化的思维。

    总的来说,绝对化思维就是为了防御可能存在的危险,把自己或者生活封闭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拒绝接受现实,这自然就会导致失去与现实互动的发展成长机会。

    上面总结了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三种防御型思维,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很难有所成长,需要转换成成长型思维。

    03 构建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方式是可以推动我们不断创造,与现实互动,从而实现成长的自我进化模式。书中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第一,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好要什么,再想如何去实现?环境能提供什么?怎么去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比如很多全职妈妈的焦虑是:我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但是我也过不了向老公要钱的日子,全职妈妈总是生活在左右为难里,该怎么办呢?用创造性思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既能陪孩子成长,又能有所收入,甚至还能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为未来转型做准备。定好具体的目标,比如:在家陪伴孩子的同时,每月收入5000元。然后针对这个目标,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做什么样的兼职工作、与照顾孩子及自己休息调节的时间如何分配,等

    可能实现起来不会很简单,不然工作和孩子之间如何平衡就不会是那么多妈妈的痛点了,但是这里我们先要有的是创造性思维,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寻找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以及需要创造什么来达成目标就行了。

    第二,控制的两分法,就是努力控制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我们经常是有宏伟计划而耽于行动、让计划泡汤,要真正实现一个目标,需要行动的两分法来协调,需要把计划的事里,分出来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剩下的顺其自然。

    比如:想成为写作者,那就在目前能利用的时间里,每天读多少页书,写多少字,多长时间复盘一次,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那专心做好这一部分,那其他的部分,是不是能有流量,是不是能被收稿,由多方面因素决定,无需太过纠结,也不用太耗费精力。

    控制的两分法,简言之就是搞清楚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做些什么,做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精心准备,同时无需让自己掌控不了的部分分散精力。

    第三,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眼下的事情

    近的思维能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地的事情里。正念就是练习如何从杂乱无章的各种念头里,回到当下,让心安顿下来,如果在一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变得专注。

    提升近的思维的原则,分别是:用描述性语言;问具体的问题。

    首先,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评价,不用形容词,像在咨询室里,咨询师会对来访说:我看到你在讲这件事时,双手把茶杯捏得很紧,而不是说:我看到你刚才很紧张。前一种说法可以让来访自己体会到自己情绪的外在呈现,从而去探索自己当时是什么情绪,而第二种说法就是直接给来访一个判断,让来访探索的空间变小了。

    其次,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因为当一个问题可以被解决,那一定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一位妈妈问,我的孩子学习不用功怎么办?那一定需要问清楚:是发生了什么,让你认为他学习不用功呢?妈妈可能会说:他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上厕所吃东西等等,几分钟的作业要写半个小时。那这就知道她讲的“不用功”实际上是什么场景了。针对这个具体的问题,也好通过了解原因找出解决方案了。

    总结一下成长型思维,分别是: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这一节主要总结了三方面内容:首先,什么是思维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其次,思维方式的分类;再次,如何理解防御型思维,最后,如何构建成长型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3(陈海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fa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