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文化
蒙眼读帖 (十一)李白寻仙不遇记——读《上阳台帖》

蒙眼读帖 (十一)李白寻仙不遇记——读《上阳台帖》

作者: 鲁下愚蒙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06:25 被阅读67次
蒙眼读帖 (十一)李白寻仙不遇记——读《上阳台帖》

释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诗仙”李白,不以书名传世,他到任何地方去旅游,递给别人的名片上都不会印“书法家”的名头。当然,古来书法还真不是一个专业,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都把书法放在诗文之成就之后,耐人寻味。

李白为人为诗,像一匹腾在空中的天马,引颈嘶鸣,世人可远观,可膜拜,难寻踪迹,所以称为“仙”。读太白诗,想见其为人,想见其书法墨迹,也只有狂草书能与其相匹配。张旭醉后,以头濡墨,奔走呼号,顷刻书成,想来太白作书,气势也绝不输他。果然,他唯一留存在这世上的书法墨迹是一幅草书!

李白好道,在青州还依照严格的仪式入了道。他的诗里常常有神仙、有仙山、有灵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当年和他的“小迷弟”杜甫相遇,拉上高适三人喝酒、寻仙、炼丹、漫游,《上阳台帖》就是书于这个时期。

李白早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估计司马道士颇有道术,或者擅长推销策划,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羽化登仙”。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一路走来寻访神仙,看尽了王屋山的气象万千,山高水长既是写山,更是追怀司马道士的仙风道骨和曾经的一面之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太白下笔的时候,想必定会想到此!

“非有老笔,清壮可穷”,面对仙山,追怀仙风,太白不禁胸怀激荡,此情此景也只有用手中一支“老笔”可描摹。李白的这番感慨一定会和杜甫、高适交流过,杜甫写“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这次同游王屋山,他的偶像李白手中的那支“老笔”呢?

李杜这次相遇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酒喝了不少,山看了不少,,仙人却没访得,仙丹也没炼成。一年后杜甫写了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中心思想就是:太白哥哥,虽然跟着你没能成仙,但是你就是我心里的神仙!

《上阳台帖》帖前隔水上有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神完气足,真力弥满。引首为乾隆题“青莲逸翰”四个大字,仗着自己皇帝,拿着狗皮膏药到处乱贴,真不要脸!

蒙眼读帖 (十一)李白寻仙不遇记——读《上阳台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眼读帖 (十一)李白寻仙不遇记——读《上阳台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ft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