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好好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备课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备课要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积累,反思与改进。
于漪老师说,教课时,总有个思想在作怪:“多教一点,多教一点,让同学多学一点!”再加上备课时钻研所得,更是舍不得丢开,于是课堂常是炒什锦,大杂烩,八宝粥,颜色很美,营养似乎也不错,但学生不受用。
边读边想,这不是我经常做的事情吗,备课时尽量准备充分,上课时恨不能把所有准备的东西倾囊而出,修辞方法,描写手法,名言警句,作者介绍,作品简介,所有能想到的一概讲给学生,课时永远紧张,永远不够用,好像什么都教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明白,老师筋疲力尽,学生一头雾水。
于漪老师认为主要是目标不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坚决改变多目标导致无目标的情况,不能教材牵着鼻子走。
我们这样做,关键是做了教材的奴隶,而没有做教材的主人,不懂得教学是驾驭教材以实现教学目标,应该让教材为我们所用。
要心中有目标,要知道这个年级,这个学期应该学什么,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应该掌握什么,都应该仔细考虑,十分明确,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直以为目标就是那么简单的几行字,备课时也看过,可总是讲着讲着就脱离目标了,有时候就随着自己的意愿离题千里了,在备课时还得抓目标,要有目标意识,教授课文时分清主次详略。
二.制定教学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研究学生的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
目标是否具体,明确,相当程度靠教师对教材的个性把握。凡是名文佳作,各有各的特性,钻研文章要把握住文章的个性,有多条途径可用。
1.抓住文章的基调,文章佳作必真情铸成,爱憎、褒贬必寓其中或昂扬,或低沉,或流畅,或含蓄,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对此有感受,就能逐步把握文章的个性。
在把握文章个性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教学目标,不论是情感的还是写作技能的,都是这一篇文章独有的,特征鲜明,学生能具体触摸到,能比较容易地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乃至能力。
2.抓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任何一篇佳作,或启人深思,或感人肺腑,或使人愉悦,或令人悲哀,这些笔墨皆作者发自内心,注入真情,提炼思想,而后见之于文的。阅读钻研时,抓住最精彩的笔墨,最令人动心、令人震撼之处,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认清文章的个性。
3.通过比较,把握特色,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完全可以写成个性迥异的文章。钻研教材时,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就能更清晰地把握各自的特色。
任何一篇佳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思想感情,都有明确的写作意图,都有表达写作意图的种种写法,这就构成了文章的个性,就本办法区别于其他文章。洞悉文章的个性吗,制定教学目标就具体,鲜活,教学时就能避免千人一面的毛病。
这就是我们说的比较阅读吧,把握不同文章的特色,读懂文章背后隐藏的东西,才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能随意改变,随意转移。
要紧扣教学目标,减头绪,削枝强干,使得课眉清目秀,学生才能看清楚,容易理解。教学不是一次完成,它有连续性、层次性、阶段性、反复性,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分步走,不能有多少内容就教多少内容,如果不加筛选,其结果会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从。
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是为了更有所“为”,千万不能敝帚自珍,面面俱到,要目标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要教好课。钻研大纲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一系列十分细致十分复杂的工作,环环相扣,须专心、细心、有耐心、有恒心。
有方法才能有效果,有坚持才能有改变,有目标才能有方向。成功需要努力,收获需要坚持,走路需要有灯,生活需要有爱,而我们的教学则需要有“教学目标”。没有目标,没有具体的方向,就如同在迷宫里丢了指南针一样,只能原地转圈圈,慢慢的消减你的体能,慢慢的消减你的灵魂,最终很遗憾的被生命所淘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