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点半,完成了大学时代最后一场期末考试。考完大家走出教学楼,奔向各自的方向,有的回家,有的继续去图书馆学习,有的去实习的地方工作,大家的交集越来越少,一切都静悄悄的,灰蒙蒙的天,这果然应了“最后”二字。
昨天晚上整个宿舍鸦雀无声,翻书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而早上六点半醒来发现舍友又在被窝里开始复习。不得不感叹前三年噩梦一样的期末,作为小语种专业,平时课多作业多,期末更是十几门课一起考。而大四的期末的确轻松了,而焦虑却没有减轻。
前三年想的仅仅是考完就好了,期末结束万事大吉,而如今担心的却并不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而是考完之后的事情,关于未来,关于方向。
这是大学时代最后一个隆冬季节,今日的结束,代表着我们完成了当初进入大学手里那几张A4纸上密密麻麻排列的课程与培养计划,得到了看着计算方法就头晕眼花的那100多个学分,考完了都曾经让我们提心吊胆、熬夜复习的几十门课。
四年大学好比十月怀胎,毕业即为分娩,不论顺产还是剖腹产,总要告别胎盘,从一个母体进入另一个更庞大的母体。
可能我们不想接受,但必须承认,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真切地到了毕业的年纪,离别未至,未来已来。
大约半年前知道了我的小学同学订婚的消息,前不久听说另一名大学同学毕业领证,明年十一结婚,在我张大嘴巴无可适从的时候,同学都笑我的幼稚,说很多同龄人孩子都有两个了。
我错愕:难道这就是了吗?已经开始了吗?我们不是刚刚还挤在十几平米的宿舍里高谈阔论,为各种八卦各种爱豆据理力争,不是刚刚才一起逛遍食堂一圈又一圈却不知道吃什么——怎么现在已经在结婚、在成家了?
惶恐不安与焦虑充盈了毕业前的日子。我多想社会不把年轻人推上逼仄的跑道,不鸣枪强迫每个人向前奔跑。我们不必毕业后马上进最紧俏的行业,不必工作求得安稳,不必二十多岁被催着相亲择一人终老。
可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就像龙应台所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所以在这个关口,我们不得不接受离别,并寻找自己的未来。
我们这一届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伴随着港澳回归成长的一代,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我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之前看过一本书,书上给毕业生的人生信条是“网球”“圆圈”和“三万天”。“网球”代表我们所热衷的事情,把网球扔出去,小狗会追着网球疯狂奔跑,意思是人应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圆圈”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被身边接触最密切的五个人所影响,这五个人就是你的圈子,因此要多和给你启发的人相处。而人生只有“三万天”,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天,所以想到什么就去做。
那些恋人未满的人,总尝试着做些什么却还是无果而终;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在一起的感觉是那么自然,最后却还是杳无音信;那些曾经爱过恨过的人,经历了很多还是分开。离别似乎永远是相遇必须面对的命运。
所有的人跑来跑去最后还是跑到殡仪馆,想来真令人英雄气短。
何必着急呢,没有人一生被养在恒温玻璃罐里,总要经历人情世故,用光洁的皮肤接触粗粝的生活。总会经历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疏远、前途未卜,那些你起初在小说中无法产生深刻共鸣的词——衰老、死亡、悲怆、绝望、无助,迟早有一天会静悄悄地走向你,住进滚烫的眼泪里,藏在晃动的背影里,在黄昏打上照面。
没有人会度过静态的一生,心灵注定要受颠簸,这就是生而为人的代价。当一切到来时,我只希望守住本心,别轻易被绊倒,别轻易在寒冬中被冻伤。希望经历变故之后,依然在冬天捧着漂亮的雪花笑着说一声“还好”。别轻信什么“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到真有故事那天,杯酒下肚,而喉咙松动,喑哑半晌,望着头顶凄迷的月光,只想沉默。
生活又不是大妈坐在小板凳上织毛衣,一切所见即所得。
真正有故事的人,不会轻易把故事与人诉说。
真正的成长,就是有勇气去成长,而不再急于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