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之意。
注解:
这一条一上来就已经给出了结论,证属伤寒,“表不解”,同时“心下有水气”,心下是指中焦这个区域。简单说就是外寒内饮。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下面就是“证”,也就是证据。
首先是“干呕发热而咳”。干呕发热是常见的表证;咳嗽是小青龙汤的主证。
下面的证前面都加了个“或”字,说明或许有,或许没有。
“或渴”,前面说过中焦有水气,也就是有湿证会渴。有湿证为什么还会渴呢?湿气囤积于中焦不气化,等于就是废水,没有被吸收利用,人体的黏膜组织得不到津液的滋养所以会渴。热证也会渴,阴虚阳亢也会渴,但临证上最多见的渴是有湿证的渴。所以治病不能一见到渴就麦冬,生地黄滋阴,滋阴只适用于阴虚阳亢证。
“或利”,表不能解邪气的时候,人体就会寻求别的出口来解决邪气。肠道是最方便的出口,所以感冒病人常常会腹泻。如果有湿证的话,更有可能发生腹泻。
“或噎”,吃东西会噎住,食管里不润滑,这里是因为湿证造成的上部津液缺乏。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大循环,当中焦不气化不运行的时候,小便的下行能力也会变弱,水湿也会囤于下焦,所以“少腹满”。
“或喘”,前面学过表气不通会喘,肺有热会喘,现在再说一个,有湿证也会喘。为什么有湿证会喘呢?我们辨有没有湿气经常会看舌头,舌头胖大有齿痕就是有湿气,说明湿气会让人的肌体组织浮肿,自然人体内部也会浮肿,浮肿会让体内的空间变得狭小,肺的压力就会增大,就要用喘来释放压力。有湿气的时候气短气紧,不能平卧,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上面这些证都加了个“或”字呢?因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满也好,这些症状不止湿证会出现,别的原因也会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多条证来共同得出一个结论。比方说,同时有渴,又有小便不利,那这个渴就应该是湿证的渴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辩证方法,跟破案一样,需要多条证据指向一个答案,最后再印证于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保证准确。
现在说说这个方子的组成。
麻黄和桂枝是解表的;干姜和甘草是建中温阳的;半夏是降水之逆,也能化痰。这几味药组合在一起既能解表,又能解湿。中气有了,气化也就有了;气化有了,小便也就有了,前面说过,这两个功能本来就是一体的大循环。
注意:半夏必须选用生品,不要用药房炮制过的半夏,如果用了炮制半夏,病患很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要慎重!
用芍药是因为有腹证,芍药的苦降能泻腹部之实,有下行之性,是治腹痛腹满证的主药。苦泻下行当然也是有助于利水的,所以利水的方剂里也能用它。
细辛这味药,药如其名,有细而辛烈的香气,是疏通孔窍的。在这里是疏通肺窍,起到宣散止咳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这段话有两个信息,一是说明细辛的香窜疏通之性无所不至;二是说明这个药是可以久服的,且能轻身长年,不是后世说的“过钱有危险”。
五味子主要是酸的,有收敛的作用。为什么要用这味药,需要从人体的大循环来解释: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的功能是有吸就有呼,有散就有敛,就像天地,永远是对立统一的二元双向力的。比方说,我们说肝主疏泄,是说肝以疏泄为主,事实上肝也有收敛的功能,也要敛肝血,不可能只是疏泄。整个人体的收敛功能是下焦元气所主,也可以说是肾所主。人体代谢剩余的精气自上焦下行,交由肾的系统来封存和再利用。咳嗽等于是人体一次次强行的宣肺和解表,这是很消耗元气的。此方中多数是宣散气化剂,也是耗散的。耗散多了,则越发不能收敛,于是我们需要增强收敛的功能,收敛足够的元气,才能更好地宣散以驱邪,就像我们要蹲得深才能跳得高一样。所以我们需要五味子来增强元气的收敛作用,才能更好的宣散和止咳。
在经方里,只要是以咳嗽为主证的方子常会用到五味子这味药。后世说五味子补肾,我认为五味子在小青龙汤里所主的未必是这个作用,因为补肾要有补肾的证,诸如有尿多腰疼之类方证才需补,用药不能不讲依据;再者,补肾有补肾的方法,肾阳虚是要用干姜,附子的,肾阴虚才用五味子这样的酸敛药,用药不能不讲法度。小青龙汤有寒饮,要补也是补肾阳,不可能再去补肾阴以助湿邪。后世为了自圆其说,说五味子酸敛且燥湿,酸敛之物如何能燥湿呢?最多也就是不那么滋腻而已。所以这样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要说酸为涌泄,能引水下行,倒还有几分道理。
后世说五味子是敛肺纳气平喘,咳喘是为什么?人体为什么要咳喘,说明人体在排邪气,不是肾虚,很多咳喘的肾脉并没有虚。人体既然要喘,为什么要去平它呢?应该建中逐邪让其自平。后世一见咳喘就敛肺镇咳纳气平喘,不顺势而为,而是对抗人体。结果怎样?落下个“咳嗽难治”,“中医不治喘,治喘要丢脸”这样的话。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很常用,用对了往往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这是因为咳嗽的时候外寒内饮这种局面很常见。方后的加减不足为训,比如说,若渴加天花粉,湿证怎么能加滋阴药呢?又说若喘去麻黄,有喘证是要加麻黄的时候。这是典型的后世医家思路,明显是后世人加上去的。后面也有注解说“疑非仲景意”。可见这部书的确是被后世增删篡改过。
总结一下,大青龙汤是治外寒内有标热的,小青龙汤是治外寒内有寒饮的。
原文: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
此条和上条所讲大致一样,只是有了新的问题。一个是“不渴”。前面说过有渴的湿证,这里是不渴的湿证。它们的区别是不渴的湿证比渴的湿证更阴寒一些,所以人感觉不到渴,那么在处方的时候,可以把干姜多用一点。渴的湿证多少的都有点标热,标热明显的要加生石膏,所以临证上小青龙也常合生石膏。
本来不渴的,喝了小青龙汤感觉到渴了,这个情况在临证上很常见,一般虚寒的病人服了药后感觉到渴,想喝水,是里面温了,脾胃运行起来了,是病向好的反应。这时候表寒已经快要去了,里面的湿也快要解了。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