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无论是白板说、性善论或是原罪说,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为了给儿童天性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理论观点上的相异,不代表任何一方的见解占了上风,也不意味着此刻双方较量的天平倾倒在某一边。

这些相佐的理念,都是在思想碰撞中应运而生,没有绝对正确,只有相对动态的思想碰撞结晶。
眼下,自己可能也要陈述一些尚且稚嫩的观点,听来或许可笑、不成系统,更可能会和多数人意见有着较大出入。
但这确是自己需要通过一个途径所要抒解的一部分,因而书面的表达会成为一个很是不错的媒介。
儿童的天性,不可概而论之。
总是希望用着一些具有相对说服力的实例来证明自己尚且站不住脚的观点。
儿童,在我的认知里应该是纯善与邪恶的结合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其天性或许呈现出一个相对动态的稳定。
当他从感知机能低弱的婴幼儿慢慢长成稍有行动力的孩子,他会不自觉的展现出肆意而为的端倪。

如若家里有着这般年龄大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对着积木、拼图等益智玩具时常展现出非一般的感情。
显然,他很喜欢这种不断更正思路并且拥有意外发现的手头活动。随之,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在这种脑力思维中乐此不疲。
或者可以说是他们对于通过自己努力所完成的作品有着很大的期待,想来孩子所能考虑到的东西真的很有限。
在完成一件倾注自己意志的作品之前,孩子无疑是抱有莫大期许的。
但,在他完成心心念念的作品后。孩子却会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目标的东西不见了,于是,他开始陷入一轮新的惶乱中。
疯狂的质疑,在尚为欠缺的现实认知下,他是无法感知到自己此刻的发泄到底有着何种意义。单纯的觉得,有人将他想要的东西变了一个模样。
无赖般的将先前完成了的积木拼图一股脑儿的全部,然后是各种叫喊。更糟糕的,那原先时而隐现的烦躁不悦逐渐扩大到对周遭环境的莫名仇视。

是的,他开始破坏。
不顾旁人的眼光,以打滚、咆哮、磕碰各种在孩子看来可以借着撒泼的方式去慰藉他们内心极度狂躁不满的因素。
以这种带有暴力性质的行为去宣泄现实与想象距离的不满,可见孩子天性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邪恶因子。
可能孩子生来自带某种邪恶属性,他们惯于用胡闹的行为方式去取得关注。时常,在想又是什么让他产生了一种不稳固的安全感?
邪恶的小小因子慢慢累加,在某个问题上突然延展开来,演变成孩子的一场闹剧,心累大都是剧幕的收场。
当然了,邪恶因子绝不会成为他意志里唯一的支撑。孩子,承袭着古久以来的儒家血缘,这一点至少在历史的考证上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儒家思想的内核一般,儿童纯善仁爱的亲缘属性大概也是不能够轻易否定的。
时常和妈妈走在路边的孩子,总是会不自觉的看向周围的鸟儿或是花草之类的。虽然他们还未发育完全,有些基础情感还是一分不少的摆在那里,只待有些事情去触碰那些自带的善意。
一只受伤的鸟儿、一条跛脚的狗狗又或者是一个失落的同龄者都会在某个瞬间触动到孩子脆弱敏感的神经,也许悲悯的体悟对于孩子来说仍是不自知的,不可否认,孩子在那光景中所表现出的微微痛惜是无法掩饰的。
他有情绪,有感知,但只是还不健全而已。儿童体内有关纯善的因子,在很多个不经意间会常常跳脱机理上的局限,浮于外显的行动间。

在儿童生长内容逐渐丰富的过程中,通透的善良会由开始的嫩粉色渐变成红润的丰泽,就像一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到正常体格的幼儿一样。
又或者从一开始,纯善就是那昂首的麦穗,当生命内容渐渐填充,同时也酿就了一份醇厚的滋养。
始终坚信,有纯善、有狭私;会邪恶、会向阳都是附着在儿童身上的属性。
我们不能够用绝对静止的眼光去评判一个多维度的个体,毕竟太多的苛求也不是什么过于正面的好事儿。

因而,纯善向阳与邪恶狭私在儿童身心内部是共同存在的,无所谓什么绝对的行为对立。
我们所欠缺的亦不过是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走出狭私邪恶的方法,耐心、常识、坚持、技巧和怀柔之法可能在某些层面上会辅助到儿童日常的身心发展。
网友评论
是教育把几大智商和理性,逐渐把人得行为理顺。
然而情感世界逐渐归结于情商门下 。就象女人,如水,其实她在这方面强于男人。
人得成功离不开这方面内容,否则不得理解多变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