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学脉络四圣谛

佛学脉络四圣谛

作者: 假行僧0201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2:32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完了《僧侣与哲学家》四五章,虽然一直被教导读书要带着线索去读,也就是说每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读书依旧是脚踩西瓜皮,读到哪里想到哪里,容易沉迷于细节。甚至有一点“六经注我”的妄念。

最近读的书里面,令我对佛教思维感知最大的,是《正见》这本书。用四句话说明白了佛教的四个主题。“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读了《正见》之后,常常在生活中印证,给我很大的启发。《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关于佛教的解释,也是可以套入“四圣谛”的。

        首先是“诸行无常”。我之前的理解是时间性和空间性,人总会死,花总会凋谢,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事物永恒存在,就算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间改变。但是《僧侣与哲学家》里,我又看到了新的解释。

这关系到我们的认知模式,比如我们对于一个蓝色方块的认知,自我感觉是看到蓝色方块,心理就知道了这是蓝色方块,似乎是同时产生。但其实这在极小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步骤,一部分的意识接受到了线,一部分的意识接收到了面,一部分的意识接收到了角,一部分的意识接受到了蓝色。于是这些意识在我们的大脑里经过一个极小时间的组合分析,得出了蓝色方块的结论。并不是一看到蓝色方块,就知道蓝色方块。

理解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比如你看到一颗树,无数意识接受了树的一部分,叶子枝叶树干等等细节。经过心中的组合分析,得出这是一棵树的结论。问题是,这不像蓝色方块一样,世上并没有一颗完全相同的树,你怎么确定这颗和那颗都是树呢?所以,树的概念就是无常的。由此推导出“诸行无常”。可能有些别扭,但是我也就能解释到这个地步了。

        第二个,是“诸漏皆苦”。所有情绪都是痛苦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其实就一个,“我不该遭受这种待遇”,源头就是“我是特别的”。一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没什么,发生在“我”身上,就会觉得“我不该遭受这种待遇”。算是好的情绪,也会成为日后自己痛苦的因,因为好情绪加深了“我是特别的”的心理映像,而欲望是无止境的。

        我把这种源头情绪,归结为贪婪。西方的七宗罪是“暴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伤悲、自负或傲慢”,而它们的本质都是贪婪。暴食是对于食物的贪婪,色欲是对于两性的贪婪,暴怒是出于自己不该被这样对待的贪婪,懒惰是对于自己不该劳作的贪婪,悲伤是情绪的贪婪,自负是自我认知的贪婪,傲慢是人际交往关系的贪婪。你的所有痛苦都是一个来源,那就是贪婪。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代表正确。

第三个,是“诸法无我”。我不得不说,佛学的确是一个很伟大的理论。释尊在2000年前就创建了这个内心修炼方法,到现在仍然适用。佛学的“诸法无我”,主要在于破处“我执”。就和上面说的一样,“我”没啥特别的,“我”的肉体和其他动物没啥分别,所以不杀生。“我”的肉体和植物也没啥区别,都是细胞组成的,所以一花一木皆有佛性。甚至,“我”的肉体和石块都没有区别,都是原子构成的。

我认为本质的目的,是与人为善。虽然在2000年前充满杀戮戾气的落后社会的提出,但却把人提升到了2000年后文明世界的高度,甚至我们之后的未来才能实现人人和善,甚至远远超越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把人往文明社会推动,人会越来越少杀戮,越来越尊敬彼此,爱护动物和环境。要教会2000年前的人明白这个,告诉他们“同理心”是很难让当时的人理解了。就算现代人也没啥人明白“同理心”。释迦摩尼的方法是告诉人们,你们没啥牛的,和地上的石头一样,其实没有“我”存在。破除“我执”就是获得“同理心”的开始,虽然有点矫枉过正。

第四个,是“涅槃寂静”。藏语中“涅槃”的含义是“超越痛苦”,这就让我更证实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涅槃”不是转世,由于中文中的“涅槃”是“重生”,类似于“凤凰涅槃”。我想很多对于“涅槃”的解释都不对。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对。

很多佛教徒对于“因果报应”的理解都是这辈子的“因”会报应到下辈子,成为“果”。逻辑依然不超过“我现在受到的不幸是因为有人做错事”,这种逻辑放在原始社会就是“天不下雨形成干旱是身边有人做错事,所以应该把他烧死”,而放在有些佛教徒身上就成了“我上辈子做错事”。是一种很低级的归因谬误。

我的理解,不妨把七年当成一辈子,你这辈子(这个七年)行善的因,会促使你下辈子(下个七年)更好的果。有时候明白一个道理,前后就换若两人了。或者抛开七年的限制,一旦你明白了更深层的道理,上一个愚昧的你就死了,一个新的睿智的你就新生了。而“涅槃”,就是懂道理前(证悟前)的你“上辈子”十分痛苦,而懂道理后(证悟后)的你“这辈子”“超越痛苦”。

最后,我感叹的是,佛学的确有很先进的辩证体系。释尊在2000年前就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创建了一派哲学,仅仅只是思考的结果。经过2000年还有适用性,甚至可以称之为心灵哲学。不过2000年过去了,很多人还固守老的教条,这本身就不符合佛学“诸行无常”的教导啊。

        方斯华(父)得出的结论是,佛学的确是一门哲学。我也认为佛学的确是一门哲学,它和其他宗教做对比,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论基础。不过方斯华(父)是法国人,佛教徒见的比较少,而马修(子)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修行者。如果他来到中国看一看,就知道佛教出了拥有哲学,很多时候的确是靠宗教传播。毕竟大多数佛教徒并不懂理论,他们只是想和菩萨做个交易而已。

另外用马修(子)的话来说,佛教没有神,一神论本来就是自私的。一神论的逻辑是这是我唯一的神,如果你反对,我就要以神的名义灭了你。而多神论才是有同理心的表现,你拜你的,我拜我的,互相理解。而释迦摩尼只是一个证悟者的化身,并不是神。

相关文章

  • 佛学脉络四圣谛

    今天读完了《僧侣与哲学家》四五章,虽然一直被教导读书要带着线索去读,也就是说每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读书依旧是...

  • 佛学-四圣谛

    1、苦谛 “诸比丘众,何谓苦谛?生苦,病苦,老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阴...

  • 18-四圣谛

    1苦是四圣谛的核心 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三八○) 谛,仔细听、道理...

  • 佛教思想专题(一)”四圣谛“之“苦”谛的诠释

    文/杨惠南 “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是释迦摩尼佛最中心的思想。所谓“四圣谛”,指的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以及道...

  • 今日阅读任务

    大小乘显密教皆修四圣谛 不正确了解四圣谛的人,因看到很多小乘修行者对四圣谛非常尊崇、视四圣谛为最高的修行,会有“小...

  • 苦谛三问

    四圣谛是佛陀最基础的教法,而苦谛为四圣谛之首。建立了苦谛,才好谈苦集、苦灭、苦灭道诸圣谛。 1)那么,苦何以称为圣...

  • 学习笔记—佛陀的根本教义

    一、四圣谛是基于有限之苦,明晰个人与人类之苦。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现象,是人自我需要摆脱的;集...

  • 《心经》参悟(十一)

    【经文】 无苦、集、灭、道。 〔浅释及参悟〕 一、 什么是”四圣谛” 苦、集、灭、道,佛教称为”四圣谛”。 ”谛”...

  • 笔记:朱倍贤原始佛法讲座(22)| 四圣谛

    「四圣谛」是统摄原始佛法修行的大纲。 一般人误以为「四圣谛」只是某种既定的哲学立场。实际上,「四圣谛」最重要的作用...

  • 今日阅读任务

    四圣谛名称的涵意 为何称四者为“谛” 谛,表示真谛、真理、是实际上真实的样子。四圣谛是关于苦、苦因、苦灭、灭苦之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脉络四圣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xz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