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392字,预计阅读4分钟。
一年前读过朱永通老师这本《教育的细节》,近日,再次翻阅,又有了新的收获。
《教育的细节》认为细节背后是大故事,蕴藏着深刻的教育秘密,朱老师通讲述了教育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朱老师透过鲜活案例,给读者思考和启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细节体现在“观念”之上
朱永通在书里说道: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知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理念:“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这段文字振聋发聩,我们一直用着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是成长的个体,是不断变换着的活生生的人。
小雅,是班上最“捣蛋”的学生之一。她虽然是个女孩子,可她经常作业不做、与同学发生争吵,还经常迟到。她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我自然对她没有什么好印象。一次,我批改课堂练习,小雅出乎意料地全对了(10个选择题),要知道班上全对的同学只有小唐一人。而小雅学习向来落后,她怎么可能会做对呢?她肯定是看了小唐的,毕竟小唐就坐在她旁边。我带着这样的想法,把小雅叫到办公室。小雅一进来,紧张地盯着我。我单刀直入,问小雅是不是看了小唐的练习题。小雅睁大了眼睛,错愕不已。她使劲地摇着头,她请我相信她,这些题目都是自己做的,她急得眼泪都要流下来。看到小雅的眼泪,我才发现,我可能误解了小雅。我用着自己惯有的想揣度小雅,我深深地自责,后来我诚恳地跟小雅道歉。小雅还大度地原谅了我。
小雅的事情让我反思,也让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关注与学生交流的细节,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天的点滴中关注学生的进步。
细节潜藏在“一厘米的改变”中
朱老师在书中写到,:人是习惯的动物,总是日复一日地按惯常的既定方式做事,可称之为“习惯无意识”。有些“习惯无意识”属于行为性的,在情境变化后,经过短期有意识的矫正,可自然而然得到改变。这段文字,让我惭愧。我似乎也在日复一日的疲惫、无奈和抱怨等等负面情绪中慢慢忘掉了教育的初心,慢慢失去了教育的热情,慢慢摈弃了教育最初的情怀,在天长日久中形成一种习惯无意识,深陷其中,不改变也不作为。
反观我的教育之路,要想做到这一厘米之变,难的是要多一分心思。很多时候,一些小事只是举手之劳,比如安慰时拍拍学生的肩膀,对后进生多关注一分闪光点;对心理疾病的学生心灵多一份引导,对暂时落后的调皮学生成绩多一分耐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句温馨鼓励,一个灿烂的笑脸很可能会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结局会千差外别。这一厘米之变可能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想到这,我的心头涌起沉甸甸的责任。
阅读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朱老师在书中写到:能够给予人们的心灵悠远滋润的东西,除了书,我暂时还想不出别的替代品。朱老师还说,改变自己的方法就是去阅读。流沙河先生也说:读书如秉烛,固不能照亮每个角落,但总比摸黑好。这些文字与不在昭示阅读的重要性,教师若能以阅读为抓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阅读去省察,去提炼,自然能够以一颗更为敏锐的心去洞察学生的心理,去感受学生蓬勃的生命力。
读罢此书,朱老师的殷殷絮语仍如汩汩清泉流淌进我的心里。让我们以细节为抓手,让学生变好,让自己变好,让世界变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