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38412/87cbff747f699a8d.jpg)
在《妈妈是超人》第三季中,六岁的安迪说:“我有一个黑洞妈妈,她家务零分,不会做饭,还很容易放弃,分不清我喜欢的奥特曼和蜘蛛侠……”,孩子的一句话,将妈妈黄圣依定在耻辱柱上。
原来,因为工作原因,黄圣依的大儿子安迪是由婆婆带大的。节目中有人问安迪:“爸爸妈妈不陪你,你孤单吗?”安迪回答:“不孤单,因为我习惯了。”孩子的懂事让观众心痛不已,因此安迪被网友调侃成高配版的留守儿童,黄圣依也被打上了“最失败的妈妈”的标签。
01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安迪这种典型的留守儿童外,还存在着一类不易觉察的留守:明明这些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却像留守儿童一样生活着,网络上把这类孩子称为“隐形留守儿童”,把这种陪伴缺失的亲子关系叫“隐形失陪”。
谈到“隐形失陪”,网上流行着这么一个段子。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儿子跑过来问:“爸爸,您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爸爸说:“一小时二十。”儿子又问:“爸爸,您能给我九块钱吗?”爸爸以为儿子想买玩具,就生气地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自己的态度欠妥,就去跟孩子道歉:“爸爸不应该发这么大的火儿,这是你要的九块钱。”儿子接过钱,又从自己的小钱包里掏出一叠零钞,对爸爸说:“我有二十块钱,您能拿出一个小时时间陪陪我吗?”
其实这个段子并不夸张,“隐形失陪”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现在的职场人生存压力大,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还要忙家务、忙看剧、忙刷朋友圈,对孩子难免会敷衍起来。
有调查显示,不少城市的孩子,看似与父母朝夕相伴,但毫无陪伴质量可言,使他们长期处于“隐性失陪”状态。专家强调,如果“隐性失陪”的情况得不到重视和改观,最终将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02
前不久,洛阳国际学校一名三年级小学生的满分作文引发网友热议,在这篇《爸爸,我想对你说》期末考试作文里,孩子是这么说的:
“爸爸每天都从吃早饭、起床、睡觉等时间来玩他的宝贝——手机,好像没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一样;又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的恶狼正盯着一块又大又肥的肉一样……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无独有偶,“爸爸妈妈,我想成为你的手机”的呼声已经在耳边回响了几年时间。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就是因为家长们错误地认为,给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最好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与陪伴。
不但物质满足不等于陪伴,缺乏有效沟通的陪同也不等于陪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孩子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不少家长有时间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可能一边带孩子散步,一边刷手机,面对孩子的互动需求,总是表现敷衍不耐烦,有时甚至会言语粗暴地让孩子到一边儿去玩。
有调查显示:除去睡觉的时间,70%以上的家长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仅有4个小时。而这4个小时中,有40%的时间都是家长在玩手机或电脑游戏,30%的时间里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而剩下那一个小时,只有将近半小时,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不过,这种沟通交流多是以“教育”为主,有时候这样的“教育”更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痛苦。
孩子说“妈妈,今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妈妈说“作业写完了吗?别想其他的。”
孩子说“妈妈,我想学画画。”妈妈说“学那个有什么用,你数学才考了几分?”
不管孩子说什么,家长总是会用学习怼回去。在这些家长的认知中,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以外的任何需求都是次要的。父母对孩子最关心的也只有学习,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兰州高三复读生魏天桦,在高考即将来临的时候,选择了跳河轻生。
“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这是魏天桦离世前给妈妈的留言。然而,他的母亲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痛苦和绝望,甚至看到这条留言后还继续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点。
03
有效陪伴也叫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拒绝“隐形失陪”,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有安全感。营造一个安全、放松和亲密的陪伴氛围,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
不用情绪控制孩子:父母要学会情绪管理,用简单的语言讲道理,比情绪爆发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不用威胁去吓唬孩子:“如果你×××,我就×××”,类似的话术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致命的,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看似懂事,背后都有一双绝望的眼睛;不用欺骗去敷衍孩子:欺骗,会让父母在某种程度上省事,但孩子一旦意识到家长在说谎,他内心的诚信体系就会坍塌,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实践证明,亲子之间只有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做朋友,才能让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悦,才能产生健康的双向互动,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次,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父母高度自律。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关注孩子。
为了专心陪两个孩子,武亦姝的爸爸每天4:30以后就不用手机了,靓照火爆微博的广西状元杨晨煜的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监督孩子养成习惯,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
再次,高质量的陪伴,要有边界感。边界感意味着在孩子需要回应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回应,而在孩子需要独处时,给予足够的空间。
著名心理学者刘轩带着女儿在公园里玩,发现女儿跑到一个大树下,对着树下斑驳的树影发呆,刘轩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急火火地上去问,“宝贝你在看什么?”而选择躲在一边,等待孩子从她专注的世界里自己走出来。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养儿育女,就是一个渐行渐远、慢慢放手的过程。父母对子女介入越深,子女的幸福感就越低。给孩子留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空间,让他自己去学习怎么做想做的事,怎么照顾自己。父母不必事事代劳,只要在关键时候给他足够的支持即可。
最后,高质量的陪伴,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
1岁之前,除了亲密陪伴,还可以做抚触、共浴等;1-3岁,多带孩子去做运动或者做体验、探索性活动;3岁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帮助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学龄后的孩子,可以多开展一些双向沟通,帮助孩子挖掘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家长还可以寻找至少一个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比如读书、游泳、养花、散步等。亲子阅读不单纯是以读书为目的,而是将孩子引领进知识的海洋,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亲子阅读也是一个最宁静、最温馨的亲子陪伴方式。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里面有句话: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的自我成长,时刻的自我察觉,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所以,高质量的陪伴是你和孩子相处的样子。在亲子相伴的旅途中,你能看见孩子,也能看见自己,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