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23年阅读的第3本书,书名:《这样读书就够用了》,用时13小时39分钟,12天。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本书就是RIA拆书法的出处,之前在参加逆熵增共读营的时候,有学到这个做笔记的方法,它和卡片笔记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本质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通过关联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建立连接,从而促进行动上的改变。
但当时只懂些皮毛,所以自己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用的很生硬,简单的知识能立马转化为行动,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想要落地操作就变得困难。
读完这本书后,知道了RIA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一些使用误区,才知道自己的卡点正来自于踩在了它的使用误区上。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它是真正的能够将知识,哪怕是碎片知识,通过自己分析与整理,关联现实经验,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变成行动,促进改变。而一切学习的本质,都是为了改变。
上面提到了两类学习方式,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了我们以学院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我们就要以自己为中心的成人学习方式了。本书的RIA就是成人学习的方法论。
所以RIA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运用它呢?
R(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这是对拆书家的RIA释义,当然这本书在后半部分差不多都在打理宣传他的拆书帮,所以前面才会用拆书家来进行解释。
如果没有拆书家,只有我们自己在阅读时,应该如何用呢?
下面介绍它的拆书七步曲: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只是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签。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用便签来记录RIA,所以也叫便签法。概括一下便签法,简单来说就是:
1、确定致用类图书
2、快速阅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R)
3、用自己的的话重述一遍(I)
4、关联经历、见闻(A1)
5、规划应用,先有目标,再有行动(A2)
6、指示标签
7、贴在显眼位置,落实行动
这七个步骤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如何运用这个方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
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自己,哪怕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还是忍不住陷入学院式学习模式中和惯性的把书看完的强迫症当中,明明有些内容在书中有用,但对我当下的吸收无用,但为了把这本书完整的读完,我也强忍着无聊把它看完。但是这样过后,内心有很懊悔,因为看得多不代表自己就用的多,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习惯的力量太强大。
不过好在自己现在虽然还没有做到,但至少思想已经能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了,能够看见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关于RIA便签法,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
①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A1便签上最好写“总是”“经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样……”。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②A2便签常见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决心下多了,会导致“决心贬值”——非常像“通货膨胀”。说“我要”没用了,下次得说“我一定要”,再下次只能说“我无论如何必须要”。只有这样,自己才会重视,别人才会相信。
感慨发多了,会把自己活成“智者”,整个人都鸡汤化,特别擅长评论,擅长抒情,擅长升华,擅长泪流满面,擅长批评与自我批评……惯于表决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长发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动当成行动,还误以为自己的领悟力很强。
怎样辨析写在A2上的文字是发表感慨,还是规划应用呢?
用4个标准来衡量——目标、行动、关联和可控。若不符合这些标准,赶快撕掉,重新写一张A2便签。
结合自己以往做这种笔记的经验,我就是常常在A1和A2之间分不清界限,关联经验时,在论述而非叙事,写认知而非经验。
行动落不了地,常常也是在表决心发感慨,没有制定一个符合SMART法则的目标。
这样的笔记做得多了,改变得少了,当然就觉得工具不好用,感觉自己就一直喊口号,久而久之,自己也厌烦了,最后又回到原来的阅读模式中。
以“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抱怨学习工具,而应该想想,自己用的思路是否正确。
所以在读到RIA应用以及误区这一块,我也是反反复复的看,找到自己出现的症结,并明确自己在以后的改进方向,区分论述、认知、经验、决心、感慨以及目标。
感恩叶老师在知识星球里发起的共读,让我遇见这本书,让我找到问题所在。
接下来就是去践行了,真正以自己为中心,像成年人一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