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那片海,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是自生自灭,而附近的人们也都是自发地追随着大海的潮涨潮落,周而复始地劳作着、收获着,和谐而自然。
曾经的那片海(八)养殖最先开展人工养殖是从养殖贻贝和海带开始的,再到后来又引进了扇贝,那时候的养殖也基本属于粗放式的。贻贝和海带的养殖方式都是要借助木桩和麻绳,在低潮位之下选择一片区域,用粗壮的木桩打下桩,粗大的麻绳拴在上面,贻贝和海带就吸附在绳子上。贻贝又叫海虹、青口等,当地人也唤其为绮绺嘎儿,吃过贻贝的都很清楚,贻贝肉都是有一截麻绳头需要擇出来,就是这个原因。贻贝在绳子上会繁生的越来越多,就像一穗穗的黑葡萄,主要靠海水涨落时携带的硅藻及其他微生物来汲取养分,不需要人工喂养。它们尽管拴住不动,相互之间也会争食,一般靠近深水的部分个头更大,也更饱满,肉质自然也就更肥美。起获的时候,只要拽起绳子,一串串乌黑油亮的贻贝就被提出水面,往往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拖上船。
曾经的那片海(八)养殖海带养殖也是在浅海,可以浮漂式也可以桩式,都要借助粗麻绳。海带生长迅猛,产量很高,收获的时候就用刀顺着根部切割下来,整条绳子拖不动。落潮时整片海带场绿油油的像碧绿的草原一样,蔚为壮观。海带收购后就是大规模晾晒,海边支起一排排木架子,上面挂满了收获的海带,倒像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大染坊。晾晒好的海带就打包运走,进一步去加工厂深加工,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粮食匮乏的年代,海带填补了缺粮的空缺,功不可没。
曾经的那片海(八)养殖扇贝是靠笼养的,扇贝笼用细尼龙绳编织成桶状的网兜,每隔二三十公分固定一层圆塑料板,共十层左右,每个笼子长二三米的样子。扇贝笼也是用浮漂或是木桩固定在浅海区,当然现在也有在较深海域养殖的。扇贝苗就放在隔板上,基本也是靠吸收海水中天然的养料来生长。扇贝收获后一般是用来剥取扇贝柱,裙边等下脚料虽然也可以吃,但有些人吃了会过敏,因此不值钱。饭店里油泼扇贝或原汁扇贝都是整体来处理的。
曾经的那片海(八)养殖相比贻贝和扇贝的养殖,虾蟹的人工养殖要晚的多,成本也高。首先要筑坝围池,在海边筑坝都是大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一批虾池是龙泉盐场投资建设的,规模也最大。后来邵家村在盐场虾池的南侧筑了一道漫水坝,也做了一个养虾池,满潮时海水淹没大坝,退潮时大坝可以拦截住坝内的海水。在坝的内侧用竹竿做桩,固定拦截网,防止池内的虾涨潮时逃跑。虽然坝体用石头水泥加固,但架不住潮涨潮落的巨大破坏力,这道漫水坝没过多久便被移为平滩。那段时间不嘎头爆发式生长,养虾不成,邵家村就用围网圈起更大面积的一片滩涂,说是里面的不嘎头是他们村养的。放暑假的时候,赶海的人特别多,因为盐场虾池大量收购不嘎头加工虾饲料,圈网外的不嘎头不多久就没有那么丰富了,于是大家都在琢磨被圈起的那片海域。虽然邵家村安排了十几个身强体壮的人手持木棒在那里巡视看护,但终于没有挡住人们潮水般的涌入,发生小的冲突之后寡不敌众只有放弃了。
养虾是技术活,对水质、食料等都有严格要求,青岛大虾之所以贵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几乎每周都要提闸换水,而且还要定期喷洒防疫的药物。虾对食物比较挑剔,并不是小时候大人说的那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那时候喂虾就是用带皮放入粉碎机加工的蛤蜊,以不嘎头为主,还有名为“海沙子”的一种白色小贝,瓜子大小。每天喂养人员就用舢板带上食料在虾池里抛洒,大的虾池需要好几组喂养人员协同作业。虾收获季节在仲秋节左右,拖网把池中的虾围起,随着网越收越紧,十几公分的大虾就在那里惊慌失措地蹦来蹦去,煞是热闹。
收获之后,是需要对虾池进行清理的,把水排干,里面会有好多大鱼,都是换水时顺着闸口进来,吃着丰富的饵料长大的,梭鱼、寨花、逛鱼等比较常见。
养螃蟹跟养虾差不多,也是要有池子,也是人工喂养。
初期养殖的虾蟹品质上乘,与海捕的虾蟹差别不大。但养殖海产品再怎么说也不如海捕的味道好,因此价格差别也比较大。不过能鉴别是否海捕或养殖的人不是很多,这也是顾客有时候认为被宰客的原因所在。
大规模的海产养殖带来不小的收益,后来随着海水水质变差,海域被逐步侵占,虾池和蟹池所剩无几,也养不出高品质的虾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