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了很多关于育儿的标准,知道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但一回到生活中,依然处理不好关系,在面对孩子的挑战时,还是忍不住崩溃,忍不住要让孩子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这样往往让关系越来越糟糕。
歆然老师每周6次的成长小组,长程的个案咨询,让我有机会见证每一个生命成长的不容易,也有机会见证每向前走一步的欣喜。
志玲:你是那个抓住自己的立场不放,让孩子越来越对抗,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妈妈呢?当我们抓住想要孩子早点做完作业这个结果不放,孩子和妈妈对着干,孩子都不想听妈妈说话,孩子所有的回答就是想要你快一点闭嘴。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在很多家庭都遇到过呢?我们能做的是觉察我们的态度有没有在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如果我们是在控制,要求孩子的话,就一定会在孩子那里碰壁。
当我们想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就会说你越催我,我就越不想做,当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里面没有接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和我们对着干。
当我们不在乎孩子这个人,不关心这个人,在乎的是事情的结果,事情的结果如我所愿了,好让自己不那么的感到焦虑,这样的话,我们对孩子的管理就会适得其反,后来就变成,一谈到写作业就条件反射的烦躁,变成写作业是一个很烦人的记忆,每次讲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伴随的都是不愉快的记忆。就会有网上说的,“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
当我们对孩子本身感兴趣,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其实他内在有很多的需要,写作业有很多的难度,或者是有很多想要体验的,有趣的还没有完成,或者是渴望在妈妈这里被看见。
而作为妈妈的我们,对他生命中经历了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们想要控制外面的那个人做出特定的行为。
我们有爱的,有创造性的互动的时候就不会在乎那个结果,在本质里是不害怕任何结果的出现,在乎结果是我们的小我,是我们的人格的需要,我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
如果先把自己照顾好,出自于本质的互动,就会享受很好的亲子时光,达成真正的共识,不管是孩子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还是只写一部分,他都是开开心心,愿意写的,家长也是开开心心的,愿意的。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目标先放下,把我们的立场先放下,才有共识的基础,不是说,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要写作业,这样他就会跟我们对抗,一说到写作业就发脾气,写作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很难放下结果,觉得那个才是好的,让他把作业写完才是好的,不写完作业就是很危险的,孩子总是不能听我们的安排,早早的写完作业睡觉,当孩子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大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做妈妈挺失败的,不能够教好他。
跟孩子交流之前,先觉察一下自己的状态,我想要操控什么吗?透过呼吸把自己带回到当下,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用力?当我们带着某个目的,我们的身体就会紧绷,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更多的一些临在的品质,这样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会有更多的敏锐,对生命本身有更多的看见。
志玲:你是那个抓住自己的立场不放,让孩子越来越对抗,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妈妈呢?当我们没有对这个生命感兴趣,只对把作业完成,感兴趣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动的想要对抗,连跟你说话的兴趣都没有,只想让你快点闭嘴,因为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感觉不够好,都像有一根鞭子在抽打着自己,就想把你堵住,不想和你说话。
当我们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这个生命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心,自己的心里面经验到什么。
还有些孩子的表现,看起来好像跟这位妈妈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孩子年龄大一些,他就有一种独立的状态,是拒绝跟妈妈说话,妈妈跟他说什么,他都说好,可是他就是没有去做,其实他只是没有公然的跟你对抗,只是在应付一下,下面的原理是一样,只要我们带着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孩子就想逃离。
在关系里面,一个是独立的,一个就是依赖的,当妈妈处于一种依赖的时候,他就总是想要去抓住那个独立的人,会发脾气的说话,当我们处于两极的时候,是我们自己要往中心走,而不是抓住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需要孩子来听见自己的声音,用依赖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觉得自己说的真的很重要,越是这样,孩子越表现得解离,其实内在是不想听你说话的。
当妈妈属于依赖的一方,当孩子没有看到自己的需要,没有听到你的时候,你自己内在体验到的是什么?你想要他来听你的是什么呢?当孩子合乎你的期待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心安,不那么的焦虑。
而这个心安,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是外面的人能够让你心安,孩子和老公都给不了你心安,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先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才会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有不一样的品质,
不再着急的要孩子以特定的表现,听你讲,还要照做,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没有去关注到孩子内心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只是去关心孩子,要把作业写完,孩子你要听话照做,每个生命都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这个时候需要看到孩子,他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他什么时候愿意把内心的话,发生的事情说出来,把学校的不愉快讲一讲,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品质。
孩子也许他有一个阶段就是很迷茫的,就是要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其实孩子晚上不睡觉,是他没办法睡觉,晚上如果不搞点事情就会很不安,要叫外卖,要刷手机,要打游戏,晚上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内心的不安,不够好,会让一个人安不下来,一定要做一点什么。
志玲:你是那个抓住自己的立场不放,让孩子越来越对抗,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妈妈呢?记得我孩子有一次很晚了,跑到我房间,他跟我说,妈妈我睡不着,他甚至想要吃安眠药,当我听到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面真的很心疼,我真的不想再去责怪这个孩子,没有去催促他早点睡觉,而是关注到这个生命本身,他的不容易,不断的走自己内在的过程,给他一些时间去自我完成,慢慢的,他就在自己调整,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返回去了,当我不再抓住那个结果的时候,他又透过自己的调整,只是晚一点睡觉,没有完全的黑白颠倒了,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对那个结果的放下,去照顾好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每一步都会很艰难。
最初的时候,我只要看到孩子很晚了还在玩手机,就会很歇斯底里的想要破门而入,去抢掉他的手机,对手机深恶痛绝,认为是游戏让孩子变成了这样,大有摔其手机,断其网络的冲动。这也完全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那样的日子真的就是过得心惊胆颤,鸡飞狗跳,生活一地鸡毛,关系越来越僵,越来越疏离,而对事情的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给到孩子最好的,不是去改变他的行为,他本来就已经非常痛苦不安了,如果我们让他玩手机,可以让他有一个逃避,暂时舒服一点的避难所,如果我们连这个手机也要抢掉的话,她就必须要直面那些不舒服,和孤单感,会变得更加的焦虑。
这里面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一个空间,看上去我什么都没有为他做,而他会自己去完成,适当的时候会有心灵上的陪伴,只是默默的在感受他的心,陪在他的身边,用一颗心去感受一个生命的品质就在这里。
有时候孩子会玩到很晚,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兴趣爱好,是因为内在有一些压力,不知道如何释放,如果我们不去关心他的内心,只是去阻止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就会越变越大,加上了一层外面的压力。
我们需要的是让他以这样的方式,先允许他去逃避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去调整,我们越去打扰他,越沉浸在那个模式里面不变。
我们给了孩子一个自身去试错的机会,让他自己意识到,他自己碰壁了,自己会走回来。
毫不扭曲的去观察孩子不做作业,不听话照做,这个事实,以及他所有的反应,不对事实采取行动,而是去观察事实本身,所有的心理伤害的后果,是在自己周围建起一道墙,抵抗进一步的痛苦,并因此变得担惊受怕或与世隔绝,当我们放下立场,关注孩子这个人时,内心的伤害才有机会流动,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