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关于“旅游+教育”的话题。
应该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说法出现之前若干年,人们就认识到了“功夫在书外”的重要性,否则,也就不会有这句至理名言流传至今。虽然旅行并不是“行万里路”的全部含义,但无论如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显然,正如古人总结其他经验一样,强调“读书”与“行路”同样重要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是“成功人士”自我反省而得来的经验之谈。
我们今天讨论“旅游+教育”是把旅游作为教育手段和内容来定位的,因此具有施教主体站在相对超脱角度研究问题以及探究解决方案的意味。正如去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为专门问题提出以及差不多同时由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样,政府是将旅游作为教育举措认真提出并希望以此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以及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于教育还是旅游而言,彼此都是把对方作为要素和手段去看待的,讲“融合”也好讲“推进”也罢,总之是互相借力,共同提高。所不同的是,教育与旅游是两种业态,教育作为公益讲究教书育人,而旅游作为市场讲究有利可图。于是,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站在旅游业的立场看待与教育的融合,只能基于以下三个逻辑: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厚的市场资源预期以及与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内的公关互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学界普遍认为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关怀员工、环境保护、回馈社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实现路径。旅游企业由于是以人、人的移动与体验服务为经营内容,除了上述以外,还应当把人文关怀、精神文明建设、旅游参与者的素质提升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加以考量。换言之,青少年一旦作为游客就立刻变身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而旅游企业也在这一刻瞬间变身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当数以亿计的青少年迅速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时,会循着社会发展规律做他们应该做的所有事情,走出校门、选择职业、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事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等等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旅行,而旅行中所有要素的培育与提供,就是市场。B2B、B2C、O2O、C2C……精彩纷呈,商机无限。对市场的把握及预期是旅游业最值得骄傲的本事,否则哪有今天这样眼花撩乱、万紫千红的局面?
几乎和所有事情的发展规律一样,“政府主导”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旅游+教育”不但应该而且必须由政府主导,否则这盘棋就没法下!想想这些年,多少人、多少产业把教育、把学校、把学生、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当唐僧肉?以各种名目的游学研学而言是不是有鱼龙混杂甚至污烟瘴气的感觉?教育部等十一部门中我们看到有发改委,那是管大规划的;有公安部,那是管抓坏人坏事的;有财政部,那是管拨钱的,没错,研学旅行这事儿的钱就得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筹措而且政府要率先垂范以体现政府主导。同时也体现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情的“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
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部门中有“共青团中央”鲜红的大印。为什么?不言而喻,因为既有组织机构责职的关联更有若干若干年来各级团组织所作所为业绩的关系。
聊到这里,作为团属旅游企业,我们似乎已经找到在“旅游+教育”事业中“怎么办”的答案。那就是:第一,设计出可以纳入《意见》体系的产品,就教学计划、基地建设、组织管理、经费保障、安全体系等提出我们的“中青旅解决方案”;第二,对接好购买服务中的各个环节,尽量多地承接力所能及的政府以及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第三,不厌其烦地重复做好以上两件事并越做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