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各位大(摩诃萨)菩萨,应该这样降伏其心。这里佛陀给的方法是无余涅槃。
-1-什么是无余涅槃?
涅槃不是寂灭而是圆寂。
涅槃不是我们一般人想的死去,而是圆寂,即圆满的清净。
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涅槃就是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罗汉得道,自己得道,不彻底。有余涅槃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无余涅槃是佛境界,是彻底的。
无余涅槃的第一个发愿就是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此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有时菩萨自己没有自度,没有悟道,也要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
-2-送礼物心态的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简单讲就是送礼物的心态。
其实我们在讲书时,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送礼物的心态。
送礼物的心态有两个含义:一不是因为自己熟练了完全掌握了才去讲书,不是因为自己是专家了才去教授,这点像菩萨心肠,自己没有自度也可以去救助、去教授;二送礼物,就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别人不认可不伤心受打击,别人有了收获也不沾沾自喜。
佛讲的这种无余涅槃和讲书类似。菩萨去帮助别人,就像送礼物,这种救助别人、帮别人脱离苦海的过程就是在悟道。
讲就是最好的学、帮就是最好的悟。
-3-帮助了别人还要破除四相,不要念念不忘挂在口上
佛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说佛陀虽然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就是如此,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
为什么?
因为人人心中皆有佛,佛认为他只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众生,你成佛最重要靠自己的修持才行,你的成就是你自己的努力。
-4-舍弃四相,回归送礼物的心态
佛陀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之所以是菩萨,就是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
我相就是执着于我自己,执着于我所拥有的,我所支配的,我所深爱的,我所厌恶的;
人相就是指我以外的一切,本质上是有了固执的分别心;
众生相则是对规则、规律、法则、道理等,也即狭意的“法”,生起固执想;
寿者相执着于生命、时间和轮回。
放在菩萨以度人为无余涅槃的第一发愿这个出发点,就是不执著于我的功劳,不分别于我与他人的不同,不固执于佛的神秘或者教化,不固执于自己的生命和轮回,就是以帮助他人觉悟自身的佛性为自度。
这种脱离四相的送礼物心态就是菩萨降伏自己心念、保持无余涅槃的最好修行。
所以这品所说的大乘正宗分,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谛,即通过发愿协助众生自度的无余涅槃。这种菩萨心肠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在降伏自己的心念,即使普渡了众生,也只当送了个礼物,这才能脱离四相,实现真正地自我觉察,也才是自己的无余涅槃。
【无戒学堂】日更第18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