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得从改变自己的思维认知模式开始。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天亮了吗?”凌晨6时,手机闹钟响了,老婆睡意朦胧地问我。我侧着身,赶紧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关掉响铃。
“才六点,早着呢,你再睡会吧!”我轻轻挪动被子,侧着身挪出被窝下了床,顺手给老婆盖好扎紧被子。
“过年放假不上班,起那么早干吗?”老婆侧过身说了一句又睡着了。
“我醒了,起来看看书吧!”
“天冷,去看看孩子是不是踢被子!”
“嗯”我轻轻拿起衣裤带上房门,走到客厅的沙发边上里去穿。
客厅里很冷,我不禁打了寒战。哦,下雪了,难怪这么冷。透过玻璃窗往外一看,屋外雪白一片。新年立春后的又一场雪,趁着人们熟睡之后,悄悄地把这座古城的山间、屋顶、院落都染白了。
或许是条件反射,或许是有了些年纪,或许是成了习惯。过年放假的这些天,我不再像往年那样贪恋温暖的被窝,移情别恋地享受着早起看书、爬山的时光。
走进女儿的房间看看,轻轻帮她扎紧被子,又来到儿子的房间,捡起儿子掉落地上的衣服放好。简单洗漱后,回到客厅,打开小木桌下的烤火炉坐下来,刚好六点半。
早上六点半到八点之前的一个多小时里,成了我与书相伴最美好的时光。老婆孩子睡得正香,这清晨里的时间与空间都全是我的了。
烤火架的小木桌上,放着我的一两本书,也放着两个孩子喜欢看的书。在上师范大学的女儿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上初二的儿子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在看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
在这自由静谧的时空里,物我相忘,我走进了书里,书走进我的心里。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无关年龄。我似乎很像她说的那样,一个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血儿,时而乐观向上,时而自暴自弃,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大发脾气。娘说我长不大,老婆说我不成熟。
娘说,四十多岁的人,少喝酒少应酬,与人相处,凡事都想了再说,不可信口开河,别让娘担心;老婆说,管住嘴迈开腿,身体才是自己的,家和万事兴,有情有爱的地方那才是家;孩子说,老爸不喝酒时是个好爸爸,喝了酒的爸爸让我们伤心。
想想这些年来,生活、婚姻、职场上成败得失,越感觉到当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占更多多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糟糕;当成长型思维模式占据上峰时,一切又像过得很顺。
卡罗尔·德韦克说: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不断经营,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持续保持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面对挫折,面对顺境,面对不同理解,要学会自我接受、学会自我内省、学会自我警醒、学会自我沟通。我想:这或许就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对仕途、对人生的一种心态。
处理家庭的问题,在我想来,最好的办法当属好好陪伴,陪伴父母、陪伴伴侣、陪伴孩子。抽时间,陪伴父母说说话,走走步;陪伴伴侣聊聊家长里短,逛逛街;陪伴孩子看书学习玩耍。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物外。生与死的距离,不过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行程而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去都是两手空空,又何必纠结尘世的一切。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甚好!
卡罗尔·德韦克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的确,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痛苦的事情,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常常会阻碍这些改变,但是我坚信,每个人都有一颗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没有什么不可能,哪怕你和我一样,就是六十多岁又何妨?
从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爱情与婚姻,到孩子的教育。卡罗尔·德韦克将这两种思维模式贯穿于人们成长中的生活、学习、职场的方方面面,引导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成长中种种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对于孩子,我也曾陪他们一起看书,一起看同一本书,一起写一篇同题作文。我们的一家,不打麻将不打牌,有空时也时常陪着妻子带着孩子一起逛街、旅游,其实也是苦乐融融的。孩子也长大了,懂事了。女儿再过一年就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了,儿子也知道努力学习。我还什么奢求呢?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看书,一边圈圈画画,写下了这些随想。想着写着,不禁想起了于谦的《观书》这首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清晨独坐静读,一幕幕画面在书上栩栩如生,书到会神处,直抵灵犀,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缕缕清幽淡雅的书香氤氲开来,心旷神怡,明澈在目,静谧在心。
一个多小时的阅读与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我叫上妻子,一起去爬山锻炼身体。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孩子们还在熟睡中,我和妻子迎着冰一样的寒风,走进街头,走向南华山,沿着沈从文的儿时就读的文昌阁小学背后的石级,一路向走上,直到山顶。
春节假日,喜欢这样的日子,陪着妻子、陪着母亲、陪着孩子,看看书、爬爬山,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