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为20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一
早上同事开车迷路,就下车找路标,刚好撞见一小伙子也在找,于是三两下一交谈,小伙子非常热心地为他指明了道路。同事道完谢刚想走,突然想到了什么,就回头问小伙子:“你还找什么呢?”小伙子说:“路标是找着了,车找不着了。”
虽然这只是个来自北京的段子,但也能反映出些许北京的雾霾状况。
最近,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天天标着“重度污染”,喊了这么多年的治理,也没见出来什么效果,似乎是每况愈下,下面是NASA拍摄的15年来的北京变化图,看了还是挺惊人的。
(以上图片来自NASA)
除去08年以外,几乎每年都在恶化。你要说真搞不好吧,也不尽然,否则奥运蓝怎么来的、APEC蓝怎么来的。
但你不能据此就说,政府机关就是良心大大的坏,明明能搞定就是要让老百姓吸霾。这么说就有点粗暴了,你看有决策权的人自己也生活在北京,家人朋友也都在北京,真没到损人不利己的地步。只能说,在经济发展和空气净化只能二选一的当下,选择了经济发展,毕竟在现在这个阶段,要“蓝”,付出的成本实在太高。
最近几年,逃离北京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在前几天,朋友圈里还充斥着大量“逃离”的采访和文章,情真意切,极具煽动力,感觉北京即将迎来反向移民潮。然而,逃离北京之后,能去哪儿呢?真的会有这么多人因为雾霾而离开吗?
“我们要健康”、“我们要生命”、“我们要蓝天白云”……这样的口号听起来真的挺振奋人心的,就跟“说走就走”一样,似乎给每个人的心里都打上了一针鸡血,把每个人强行按捺的激情都给撩拨了起来。但撩拨完了跟现实一磕碰,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会有几个人离开。
如果你对北京有一点点的了解,就应该知道这个城市一直在严控人口。然而过去十年,它的常住人口数还是在逐年增加。是以前没有雾霾吗?不。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本就已经将所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都涵盖在内,我们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因为某个事件,突然将某种声音变得很大,但最终结果还是由民众用脚投票决定的,而不是用嘴。
二
逃离北京,没那么容易。
我认识一个从小地方出来在北京打拼的,我们都叫他三儿,凭着聪明才智和一腔热血,目前已在帝都初步安顿下来。
这些年,因为雾霾的事儿,身处南方的朋友们没少开他玩笑。有一次,我正正经经地问他,三儿,你干的活其实跟物理空间的关系并不大,为什么不回老家去呢?只要能上网,你一样能挣钱,何必带着老婆孩子搁这儿遭罪呢。
三儿笑了笑说,老家是回不去了,这么些年,早把自己当成了帝都的人了。更何况在这儿生活久了,吸老家的空气尤其不习惯。
这话把我恨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吸起霾来倍儿爽是吧。
三儿若有所思地说,老家的空气清新,但没有城市味儿,人人都好打听你的隐私,过不了一个晌午就添油加醋地把你的事儿说得到处都是。老家也找不到几个能聊上几句的人,大家道不同,很难说到一块儿,每次只待了几天就想着快点走,但在北京吸了这么久的霾,也没有这样强烈的情绪。再说了,回去以后孩子呢,孩子怎么办,好不容易想让他有个高起点,回去又走我老路,那我这梯子不白搭了。
看来老家对于三儿,已经尽是不好的回忆了,于是我问他,为何不考虑南方的一线城市?一样有好的教育资源,一样有好的发展机会。
三儿说他的确也曾经考虑过,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这么些年在北京积累的人脉圈子都将付诸东流,他实在是放不下。
道理的确是这样,人的价值只有与有同等或更高价值的群体进行更多地连结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按他的工作来说的确不需要待在北京,但这些人脉和圈子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放弃了这些,也就自动放弃了很多可能会找上你的“意外好运”,对于一个从零开始打拼的小伙子来说,这样放弃太不人道。
三
现实是一系列因素的总和,雾霾只是其中一个。
在逃离了雾霾之后,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和满眼翠绿,但生活的烦恼却并不会因此减少。我们很容易将一种未得到或当下阶段难以得到的东西升华到过高的地位,但当你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之后,你会发现其他东西也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候你会觉得更为重要。
逃离北京,是一个很好的口号。那些被雾霾郁积了多年愤怒的人们,可以借口号提醒自己还有热血;那些在北京有几套房,但夜夜挠头该不该继续持有的人们,可以借口号给自己一个拍案套现的理由;那些混迹在北京多年,却依然无法落地生根的人们,可以借口号离开这个伤自尊的地方,顺带牛气冲天地说一句:“赶紧离开这鸟地方,挣再多钱老子也不想早死。”
逃离或者留下,这是极为个人的选择,但极少有人会因为某个单一的因素就做出事关重大的抉择,每个单一的口号都是一个面具,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
雾霾不好,很不好,对北京这座城市来说,是个很大的减分项,但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人会继续留在这里。那些呼喊着“逃离”却最终没有离开的,声嘶力竭,也是想给自己壮胆而已,只是,最后还是败给了理性。
人类能活到现在,理性可比口号重要得多。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