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年开始,语文考试大变样。
以前的考试,学生只要抄抄背背,应付考试不会太难。考上90分的人数,可以占到百分只八十。
可是,考试变革后,上90分的人数有如庐山瀑布,是直直往下降的。
语文老师反应:语文不懂教了,老师怎么辛苦地教,也无法把孩子较好。
还有的老师感叹:课文不用教了,反正考的就那一二十分,只要把词语记一记,把古诗名言背一背,默一默,就行了。反正课文也不考。
唯一能抓到的题目只有词语故事名言是对的,但说课文不用教却是不对的。
我们先来想这样的问题:面对同样的考试改革,为什么有一些学生没有被考倒?是哪一拨学生没有被考倒?
其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解答以上两个问题的能力:语文素养好的,阅读面广的学生考不倒。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面对新的考试改革,语文老师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课本这个一亩三分地上,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考试上。
如果眼前只盯着课本,力量只集中在考试上,你会发现,那只是吃力不讨好。
那该怎么办?难道语文课不上课本?难道不管考试?
我想,不是不上课本,而是怎么上课本。不是不管考试,而是应该跳出考试看考试。
既然我们已经发现,那些没被考倒的同学就是那些语文素养好的同学。是不是在提醒每一位语文老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我想如果抓好这四点,语文素养不用愁。
哪四点呢?
一、读的能力。
现状:前段时间,听过两节名师展示课,都遇到相同的问题:学生读与说的能力弱得很,以至于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更不可能形成精彩课堂。平时老师经常抱怨:布置读的作业最不好办,孩子自动把读的环节省掉。
思考:名师展示课,是借班上课,孩子都读书能力不是他们在一节课里能够改变的。老师们的抱怨说明语文学习中,朗读课文一直是后娘养的,没得到重视。只是,没有读的能力,语文可以学得好吗?
很多老师采取拆东墙,补西壁的方式:既然布置你们读,你们不踏踏实实地读,我就多布置你们抄。抄写是看的见的任务,是可以检查的任务。
因为老师的妥协,结果学生就更不重视读了。笔者见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自己的班里上校本教研课《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一个优等生上来读课文,那个孩子居然读得断断续续。想想吧!公开课,第二课时,优等生,尚且把课文读得断断续续。那么,平常课,中下等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该是怎么样的呢?
名师做法:记得余永正老师的任何一节课都有着千篇一律的套路:读,读,读,读对了,对好了,读明白了,读出感觉了,才开始分析课文。一代名师,语文教学的泰山北斗,用事实来践行着读的做法。余老说得好,课文读好了,就什么都懂了,课文也就算学会了。
操作方法:我们如果这思想上把朗读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相信还是能找到许多的方法的。预习时发动家长的力量,课堂上,不把读当成走过场,早读时间,同学之间互相检测读,轮流读,欣赏读,平时开展朗读比赛,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赛朗读。
语文学习,抓住读这一关键,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语文老师,要捍卫读的崇高地位,要攻克朗读难关,要竖起朗读旗帜,要培养朗读习惯。
二、预习的能力。
现状:任何的学习,都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做好预习关,语文学习才可能引向思考与成长。但事实是,孩子吧预习做得很潦草,只为应付检查,不为独立学习。这样的现状,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同样的预习,优等生留下预习坚实的脚印,处处体现思考的痕迹。而中等生,特别是下等生,语文书上是几乎只字未留的,当然,在课堂上,既听不到他们的妙言妙语,甚至连正确的朗读也听不到。日积月累,他们自然成为语文学习的困难户。
又什么办法可以把预习抓落实呢?
一、严要求,明确的要求。
二、找帮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三、鼓励加帮扶,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至少是认真的喜悦。
思考:
名师做法:
操作方法:
三、赏析文章的能力。
现状:
思考:
名师做法:
操作方法:
四、抓关键的能力。
现状:
思考:
名师做法:
操作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