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坚持就是胜利”的误区——《放弃的艺术》读后
《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由两名作者合著,其中一位叫佩格·斯特里普,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导。30岁那年,她离开了供职的机构和学术界,成了一个自由作家,并著述了10本书。这次放弃的经历,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多次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另一位叫艾伦·伯恩斯坦,他也是在即将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学术道路,听从内心召唤,转而去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然后成为了一名心理理疗师。
两位作者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束缚大多数人的文化环境做出强有力的反对。提出“坚持就是胜利”是一种误导,正确的放弃是人生必修课。并倡导读者改变行为习惯,克服瞻前顾后的人生态度,从而做出积极的人生规划和改变。本书提出的“积极放弃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它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并经过大量实践验证,为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错误方向,却不知道如何自拔的人,给了一份走出陷阱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一本全新的人生规划指南,主要思想是:对于长远发展规划来说,正确的“放弃”比错误的“坚持”更重要。作者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出发,用大量案例证明,如果方向错误,坚持越久离成功越远。只有及时止损,放弃错误坚持,正确规划人生道路重新开始,才能让生命更加充满意义。
放弃,对于社会文化来说,不仅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还是一种让人不齿的耻辱。这种思想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文化的骨头里,让你不敢生出放弃的念头,如果有这种念头,你自己首先要做的并不是顺从自己的内心,而是自责和耻辱——别人都坚持的好好的,为什么自己就坚持不下去了呢?就是因为这种文化原因,让无数人干着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的工作。
在《放弃的艺术》里,作者想要表达的,除了剖析影响放弃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会读者如何原谅自己,如何听从内心的召唤,如何正确的放弃。作者写《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鼓励放弃,而是倡导正确的放弃,或者说求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明确反对的是消极放弃。例如逃避式放弃:辞职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放弃的问题就在于,放弃的人没有清楚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每次换工作,也只不过是上一份工作的延续,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就陷入了无穷尽跳槽的怪圈。又如对决式放弃: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于感情经历中,任何一段感情,都伴随着矛盾和争执,这种矛盾,在即将分手的时候会达到巅峰。
再如威胁式放弃:这种放弃方式比较复杂,这样一类人的口头禅是:如果你不给我点赞,我就拉黑你;如果你不帮我做什么,我就怎么惩罚你。坦率来说,这种人非常让人不快。这种威胁式口吻并不是真的想放弃,而只是一种姿态,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再就是无故失踪式放弃:这种放弃方式的背后,都有一个无法承受责任的灵魂。比如在一段感情中,有一方想分手,却害怕面对对方的指责,所以就突然人间蒸发,把所有问题都抛在身后。就像一只鸵鸟,先把脑袋藏在沙子里,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样的放弃,不仅无助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还会给他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谨慎选择。
文化意义上对坚持的推崇,就像是给每个人上紧了发条,逼着你忍受不快乐和不合适,默默咬牙坚持。直到情绪爆发,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走上消极的放弃之路,似乎就变成了唯一的选择。要做到正确的放弃,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认清自我的方法是通过心理学知识评价自己的人格本质,确定合理的目标,才是你放弃一条路,走上另一条路的基础。对目标的评估,需要综合各方面经验,首先,要跟你的性格相互匹配,这是重中之重。评估目标,绝对不能互相冲突,需要深刻了解自己的需求点和性格属性。认清自我,评估目标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当然就是潇洒放弃。
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而且对未来的目标也有规划。那么勇敢放弃吧,抛开困扰你,消耗你精神能量的生活现状,勇敢走向另外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放弃并不可耻,坚持不一定正确。如果你确定自己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那么积极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