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悦读社发言(63)

悦读社发言(63)

作者: 冯雪松_4d76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3:39 被阅读0次

重伤前行的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

《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本书,讲述的是印度在独立后,找不到自身发展途径的根本原因。本书作者奈保尔出生在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后来定居英国,是英国当代的文化巨匠,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自带神秘色彩的国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中国的近邻。这本书描述的并不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印度,但却从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历史沿革,详细分析了从1950年独立后,到1975年政治上进入“紧急状态”的印度,它所呈现出的面貌和它面临的问题。本书作者以社会考察学者的身份和视角进入印度,并写下这篇游记,他深入印度各种乱象背后,试着寻找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

印度教把人分成等级,让人们甘于接受现实的苦难,不思反抗,它是导致印度文明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75年的印度是贫穷脏乱的,到处都是残破的泥墙,饥饿的人和牲畜,以及垃圾和粪便。但对于身在其中的印度人来说,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有信仰和寄托,在印度人心里,印度教的印度是永恒的,哪怕它曾经被征服和亵渎。

印度教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种姓”,它是古印度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也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规范。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被废除了,但在实际的社会运作和生活中,种姓仍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教的社会秩序中,种姓可以说是一种古老、深层的社会暴力。

印度教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业”,概念类似于佛教里的业力、业障。对印度教的信徒来说,眼前的苦难都是为了之前几世的所作所为来还债的,所以一切都是公平的,要品味和接受这种苦难。在他们心里,印度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眼前被打败、被毁灭都不值得恐惧,淡然处之就可以,这样就能够达成内心的稳固,获得不受打扰的安宁。

印度教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崇尚“苦行”。印度教认为,实行苦行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修炼的方法,它可以使人解脱,摆脱轮回之苦。经过数千年的印度教思想和制度的洗脑,印度人安于现状,乐于接受现实的苦难,并将其看作苦行修炼,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均衡的,是“由神来安排的”,贫穷是神圣的。他们不怕死亡,只注重轮回和来生,祈求来世能够出生到好的种姓家。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它是印度的西部门户,也是重要的贸易中心,是商业和娱乐业之都。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印度乡下的一无所有的人到孟买求生,但这座城市并没有给他们留出空间。白天大街上人满为患,晚上人行道上全是睡觉的人。这里把贫富差距暴露得淋漓尽致,中产阶级优雅地享受空调、高档饭店和私家车,穷人就睡在大街上。这个城市需要穷人来当帮手和劳力,却不为他们提供住所,当时的孟买有十万人睡在街上,乞丐也有几万人。

在1975年的印度农村,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是村庄真正的主人。他们可能是封建王朝留下的王公后裔,也可能是某片沙漠里一座城堡的主人,虽然在英国统治时代失去了实权,但经过几代以后,他们在气派上仍然显得与众不同。在村子里,没有地的劳工是地主们的仆人,地主可以借钱、借粮给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而这些一无所有的人永远债务缠身,而且还可能把债务传给子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对他们来说,有个主人是安全的,摆脱束缚反而是种冒险,他们对主人百分之百依赖。

在印度独立以后,一小部分有文化的人对现代科技有所了解,并且有学习和进步的念头。1975年的印度,高科技正被用来改良牛车。因为牛在印度教教徒的眼里,是有特殊意义的“圣兽”,他们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

除了牛车,印度的高科技还体现在一些高等人才荒唐的创造力上。精英大学生在装备豪华的国家设计学院中,为农民设计工具。比如放弃现代化的收割机,却努力设计一个操作十分复杂的磨刀机,用来磨最低级的镰刀。这些作品被摆放在学院橱窗里进行展示,证明印度在前进。

印度人对于“自我”有着过度的关注和执念。他们不关注外在世界,也缺乏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已经衰败了几个世纪的印度,仍然在它的陈旧和封闭中自我满足。印度教用严格的种姓制度彻底限制了每个人的行为细节,大家都必须按照规范做事,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都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所以导致了印度人缺乏思想,对现实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非常肤浅和幼稚,还很偏执。

被称为“圣雄”的甘地,致力于培养人民的“种族感”和整体印度观念,把印度人从互相排斥、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拉出来,发展了自己的种族意识,努力摆脱宗教、种姓和地域方面的政治分歧,由此发动了大多数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终于带领印度走向了独立和自由。

甘地主义让当时的世界对印度有了新的概念,它也被印度人当成古老而多面的真理,成了印度教行动的终极源泉。可是从争取独立的心态来看,众多的甘地主义者是以投身圣战的心态,把国家推向了独立,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真理而反抗,重点是为真理而战,而不是反抗英国人。他们缺乏国家观念和整体观念,所以在争取到独立以后,他们并不买政府的账。

从发展层面来说,甘地对工业文明有着深层次的厌恶,他认为那些是压迫和西方的象征。所以,他的生活远离现代工业技术成果,衣食住行极致简朴。结果是,圣雄的简朴把贫穷神圣化了,成了所有真理的基础,成了印度独一无二的财富。印度的人们仍然相信,甘地式的纺车就能拯救农民,就应该让印度在村庄中保持安宁,公牛犁地,母牛产奶,牲畜的粪便肥沃了土地,农作物的茎秆覆盖着纯净者的简朴小屋。人们把事实上的乡野中的贫困和奴役制度,变成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幻想,这种衰弱而老旧的简朴,和畏惧发展的观念让印度止步不前。

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说,甘地没有给印度留下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的思想和理论。甘地的理想社会是要培养每个人的“灵性”,灵性是什么呢?就是一种道德的自觉,他希望人们通过自律来使社会变得美好。无论他还是他的继承者,都试图用这种“灵性”来替代国家机器,而不是通过法律或科学管理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并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满足于这么活着,伴随着独立和发展,一些有见识的印度人正逐渐意识到印度自身的弊端,在学习新的观察方式,为印度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印度(四十年前),这些已经是历史了,如今的印度发展变化很快,但书中所描述的历史陈迹依然还遗留很多,这或许能有助于我们对身边的邻居多些了解吧。

相关文章

  • 悦读社发言(63)

    重伤前行的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 《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本书,讲述的是印度在独立后,找不到自身发展途径的...

  • 悦读社发言(80)

    对中国文明不死神话的解读——《惠此中国》读后 《惠此中国》这本书,作者赵汀阳,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

  • 悦读社发言(67)

    多点对行为经济学的认知——《赢家的诅咒》读后 本书作者理查德·塞勒, 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

  • 悦读社发言(68)

    感知味道的学问——《品尝的科学》读后 《品尝的科学》这本书讲述的是,品尝不仅仅是用嘴巴吃食物,其实还会用到全身和大...

  • 悦读社发言(62)

    当下美国社会的盛世危言——《自满阶级》读后 《自满阶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当下美国的“盛世危言”。 作者泰勒·科文...

  • 悦读社发言(77)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纵乐的困惑》读后 《纵乐的困惑》这本书,作者卜正民,曾担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

  • 悦读社发言(81)

    审视饥饿与战争的成因——《战争的滋味》读后 《战争的滋味》这本书,是一部以粮食及食品供应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历史著作...

  • 悦读社发言(71)

    美国的持枪文化及程序正义——《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丛书的第一冊。该书以一种书...

  • 悦读社发言(79)

    重温经济学入门经典。——《一课经济学》读后 《一课经济学》是一本畅销了70多年的经济学经典入门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地...

  • 悦读社发言(78)

    对工业革命起源的探究——《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探视》,该书作者罗伯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社发言(6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w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