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约瑟夫·熊彼特说过“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历代经济变革中的规律和逻辑。
2、两个分析工具:
①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②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要想维持集权模式,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郡县制度)、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尊儒制度)、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3、两个结论:一是,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时的闭环逻辑的危险;二是,中国经济制度上“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第一讲 管仲变法
1、放活微观,管制宏观:①让齐国变成自由贸易区(实行单一税制);②齐国每隔三十里建一个客舍,商人在经商时不会疲惫;③虚车勿索,徒负勿人,以徕远人;④第一个建立国储粮制度。
2、“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士(军人)民(农民)工(工匠)商(商人),让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地方,造成的影响是:①当时世界范围内,中国专业化程度最高;②人分阶层。
3、盐铁专营,垄断资源。
①盐专卖,民众自由生产,国家统一收购。
②冶铁,国有民营。
4、无形收税:“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
5、鼓励多消费,萧条时以工代赈。
6、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第二讲 商鞅变法
1、颁布《垦令》,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
2、限制商业,①控制粮食买卖和矿山国有化。②对工商业坚持重税。 ③推行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 ④取缔货币,实行以物易物。
3、全民皆兵:建立军爵制,分二十级;所有贵族三代以后不能继承;实行连坐制度,什伍连坐,鼓励告发。
4、统一度量衡和实行郡县制度。
当代史学家唐德刚从国家管理模式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三千年可分为部落制、封建制和郡县制三个阶段,商鞅之后,几无大变。甚至,一直到今天,中国的省市县治理模式仍然没有跳出其藩篱。
第三讲 汉武帝变法
1、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成为地球上第一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汉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强汉”之谓由此而生。
2、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国有化,『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而这三项不正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吗?
3、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
“均输”,就是统购统销;“平准”,就是物价管制。均输与平准,一是管理零售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两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1949年之后,陈云等人在中国构筑的国营流通模式与此非常类似。
4、税收改革:算缗令与告缗令,对中产阶级征税,并鼓励告发。
第四讲 王莽变法
胡适称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1、财政与产业改革,推行“五均六筦”,就是全面恢复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也就是全面的控制国计民生的计划经济。
2、七年进行四次货币改革,造成了全国物价体系紊乱。
3、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王莽提出的改革方案最为决绝——恢复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王莽推行的王田制,是对土地性质进行的一次革命。如果从两千年历史来看,从先秦到1949年,历代治国者中试图将土地全面国有化的人非常少,严格来讲,只有两人,一是新朝王莽,再一个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