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早教课堂教育婚姻育儿
5分钟早教 | 9孩子错了怎么办?

5分钟早教 | 9孩子错了怎么办?

作者: 昭哥聊聊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07:33 被阅读41次

    (此文为《给父母的5分钟早教课》第一辑 思路篇  第八章 )

    在之前的两章《到底怎么对孩子说话?》以及《表扬批评与引导感受》里,我们主要解决了什么时候该跟孩子商量,什么时候不该商量,以及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表扬或批评孩子的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话,会发现,实际的情况可能比我们谈到过的要复杂得多。比如,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孩子总是会犯错的,那在孩子真犯错了之后,我们怎么批评他呢?


    在这里,我们同样使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来看待这件事。我总结了一种方法,我管他叫做沟通式早教三部曲。这个方法我就来分享一下。

    先说一下,我们一贯的思路是通过理解孩子真正所想来引导孩子。这里,其实预设了一个前提,首先是我们大致能了解孩子的发育特征,知道孩子能理解什么,不能理解什么。比如,孩子知道4-6岁才开始真正分清想象和实际的区别,搞清楚童话和现实是不一样的。那么显然在这个阶段前后,孩子的理解和与其沟通的方式就应有所区别。

    而且我之前强调过,孩子心中的对错观是正在建立之中,并不是像大人一样大部分已经固定。因此要避免预设立场,我们一些想当然的基础的对错观,在孩子那里的想法并不一定是这样。这时候有必要把大人的对与错,翻译成孩子的好玩与不好玩,或者想做与不想做才行。

    除了过滤掉预设的立场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过滤掉大人的情绪。我们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情绪之中,比如本来是一件小事,可是越说越气,把过去的种种都想起来数落,直至大发雷霆。

    为什么不要发脾气,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因为发脾气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不妨从生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身上是具备动物的本能的,这种本能体现在,遇到危险时,血液会本能的流向四肢,而非大脑,而大脑的思考呢,也不再全面,而是需要紧张的做出最快的选择以保护自身,这些本能的选择包括保持静止、逃走、战斗、投降、装死和昏迷。如果进入这种做选择题的状态,自然不利于沟通和思考问题。

    一个面对发脾气的家长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不论他当时表现出的是害怕也罢,还是假装不在乎也罢,这种场景会使他失去很大部分思考能力,自然无助于解决问题。同时家长处于这种极端状况时,所说出来的话也远远比不上平静时那么有道理。更何况,还有身心伤害,情感膈膜等后遗症。所以啊,把情绪过滤掉,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所以,咱们的沟通式早教三步曲呢。第一步就是过滤,指我们在准备进行沟通之前,先给自己来个stop。在脑海里过滤一下即将沟通的话题,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要过滤掉把大人的对错加到对此还不能理解的孩子头上的预设立场,这种过滤,就需要我们家长平时跟随孩子年龄,保持一种学习状态,把握孩子发育特征。

    此外我们要过滤掉自身情绪因素,更要过滤掉自己可能没全面看清事情本身的错误,还要过滤掉自己用语中常见的夸张,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因为孩子会纠结于眼前的细节,甚至是我们的表达本身。很常见的是,比如孩子饭前不洗手,我们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老是不洗手,而孩子则常常会回答:我没有老是,我昨天就洗了。其实孩子只是试图纠正性的 对他不利的事情本身,而我们或许就开始觉得这孩子态度有问题,是不是故意避重就轻,从而引发争论升级,离开了事情本身。

    此外呢,过滤还应该包括过滤不利于沟通的环境,比如大家都在气头上,可能需要先冷静一下。环境太嘈杂,咱们就换个环境。


    方向找准了,那行动,自然就是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具体纠正错误了。所以当第一步,过滤做完了之后,我们需要进行的第二步是在提醒自己沟通的方向的情况下进行沟通,要一直提醒自己我们的目标是改善他的行为,帮他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为了说他而说他。不断提醒自己。脾气大的家长,甚至有必要把这句话写在手心里,随时看一下。

    咱们很多家长出发点很好,但总是沟通结果不好,是因为这里头啊,会有很多的误区。导致沟通过程中出现方向的扭曲。

    那些误区呢?我简单总结一下,常见的会有:对事和对人的误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误区,这两个误区我们之前说得很多,这里不展开了,可以回顾之前的讲座。还有什么呢?

    以为进行了场面的压制就解决了问题。而当我们回顾真正的目标时,却发现只是逼孩子认了错而已,要知道态度不是事情本身,光认错其实什么改善都没有。“错了没有?错了,以后还犯不犯了?不犯了,好,真乖。”哎,这就结束了吗?我敢说大多数的情况下,还会再犯的,是不是?所以这就陷入了结果的误区,要注意,我们要的结果是具体的行动,以保证以后做好,而并非只是态度承诺。

    还有什么误区?利益交换式的诱导:你如果做到了,我就怎么奖励你。我们要明白,奖励这个东西是应该用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这种事情上。是一种奖优的手段,而做到一些本应做到的基本的事情,都频繁使用奖励的话,容易陷入一种利益交换的误区。所以大部分的事情,比如饭前洗手这种事情,最多口头就具体行为进行表扬就可以了,完全不必要还要用物质奖励,因为这其中还隐藏着外控的风险。得到父母的肯定其实才是孩子心里比物质更为珍惜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错误的结果导向。我们别以为跟孩子说做错事情的结果 就会让孩子改善了,其实很难的,因为这需要比较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自制力才行。孩子起床磨蹭,要迟到了,我们往往会说,赶紧,不如要迟到会罚站的。对于较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迟到要罚站并为之担心,那么他其实不用我们反复提醒。而对于较小的孩子,在他的思考里,对于迟到的害怕是比不上睡觉更重要的,他本质上是比较无所谓的,我们其实常常是在对牛弹琴而已。我们能做的,是不要去引导孩子想那么远了,直接根据孩子的特征去关注当下,商量具体怎么做就,今天几点睡,明天几点起就好了。坚持用纵向比较的鼓励强化他好的行为习惯。

    而更严重的误区是,采用失去关爱作为结果的威胁,这个更糟糕。“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我认为杀伤力最大的错话之一。对于有些口无遮拦的亲戚朋友,随口总是爱逗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请大家绕行,离他们越远越好。

    大家自己更是千万不要去说,因为其后果是什么?除了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还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那自己的好的表现去换的。这种思维的会怎么发展下去?孩子会慢慢开始隐藏自己的缺点,并采用故意遮掩的方法而非去努力改善,除了类似撒谎以外,还关闭了父母预防问题,了解其错误的沟通渠道。现在非常多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其实就来源于这种压抑式的人格。

    有些人还觉得,用表现换爱挺好的呀,就得让他知道付出。那我想问,当我们老了,需要孩子的关爱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需要用听他们的话来换取关爱,我们自己会是个什么心情?把世界上最纯净的最无条件的爱,弄成一种做生意式的交换,难道不可悲吗?

    话题扯远了。回到我们关于误区的论述,我们会发现。为什么这些误区必须小心避免,因为其很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事情本是离开了我们所追求的  改善行为的方向。那要怎么避免?其实方法却是最为简单的,就是我们咱们一直反复说的,过滤沟通的杂质之后,采用对事不对人和纵向比较,好好跟孩子说嘛。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些东西,也会对我所一直强调的内控和外控有更深刻的理解。


    别忘了,要想事情长期得到改善,并抓住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有第三步,这第三步是什么呢?是和孩子一起协商,提出以后的改善方法。这个方法 最好最好 是引导孩子自己提出,因为人天生是有履行自己承诺的本能的,如果是别人提出,其效果就会差得非常悬殊。

    而且这个改善方法还不能是以后不迟到,以后要听话这种泛泛而谈的东西。得是具体,可衡量的,可实现,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我们在管理学中常说的smart目标-S-m-a-r-t。比如我们今晚早点睡,明早提前十分钟起来,而且要自己穿好衣服之类。如果有兴趣详细了解,可以听我的另一个讲座《给年轻人的5分钟成长课》中有关时间管理的章节。

    好,关于孩子犯错了,到底该怎么说这个话题就基本聊完了。我们回顾一下:

    第一步,先过滤,滤掉预设立场,滤掉情绪,滤掉其他杂质,还原事情本身,有必要的话,回顾一下你孩子的年龄段,看他的理解接受能力到那个程度。

    第二步,找准方向开展沟通。,使用纵向比较和对事不对人,避免踏入误区。

    第三步,达成解决方案,最好由孩子自己提出。

    希望我的沟通式早教三部曲,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分钟早教 | 9孩子错了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wz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