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乐的手艺别苑
紫砂百科参考录(5)丨“紫砂七老”之王寅春生平及作品欣赏

紫砂百科参考录(5)丨“紫砂七老”之王寅春生平及作品欣赏

作者: 守一集雅_孔小乐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4:34 被阅读2次

注:本文内容采编整理自各类资料,非原创内容,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后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传承是文化的脊梁,而有了传承,便有了师承。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7位著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

王寅春(1897-1977)

生于江苏镇江。13岁拜赵松亭为先生,在赵松亭的陶坊里随金阿寿学习紫砂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其制坯手艺特好而名扬上海。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老」之一。王寅春为现代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其制壶技术精湛,并且效率高,作品数量也相当多,光货和花货均是其拿手壶型。后人将出自王寅春之手的紫砂壶称为“寅春壶”。

1897年,王寅春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父王金宝(又名金大),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由于生活贫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宝率妻王陈氏和4岁的儿子王寅春及刚出生的儿子王伯生来宜兴上袁村,开一小铺,以做小烧卖(开麻糕店)为生。

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矽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1934年吴德盛定制销往日本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紧迫,王寅春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务。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开始接触明清紫砂精品,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辈名人造壶的形和神,成功地复制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者的作品。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不惜抛弃生活用品,却带回了制壶样板和特制工具,为他以后在壶艺上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返家后仍以制壶为业,制作了销往欧洲的“15头咖啡具”和销往泰国的“洋桶”“线圆”等造型的壶。为解决生计亦帮窑户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这就是盛誉一时的价廉质高的“寅春壶”(他通常只用一颗印章,不论档次高低)。常年制作以高档壶为主,期间也曾制作“96头紫砂高档餐具”,成为历史之最。

1948年参加上袁壶、缸生产合作社。1954年10月王寅春带着小儿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

1959年、1960年 2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曾带2批艺徒。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 头咖啡具”“5头梅花周盘茶具”,创作“玉签壶”“八方盅钟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著名京剧演员梁会超为得其“六方菱壶”曾三次慕名到厂,遂如愿。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的“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均由其制作,二位名家迁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是留世杰作。

20世纪70年代,王寅春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为满足同仁意愿,连续几十天,制作“牛盖洋桶壶”50余件,件件光泽和润,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视之如宝。74岁时还创作了“裙花提梁壶”,半浮雕于体,用冷金黄色段泥制成,造型俏丽,线条阴阳,合度流畅。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他是位多产的壶艺家,技艺风格独树一帜,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多紫砂专业知识,可以关注公众号:守一集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紫砂百科参考录(5)丨“紫砂七老”之王寅春生平及作品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a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