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蒙主
最近楼市比较热闹,一线城市租售同权和共享产权政策,引发大家对住房公有制的无限遐想;二线城市的百万人才计划,送户口还给补贴,有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三四线城市也没闲着,拆迁忙忙碌碌地,卖地也需要百米冲刺的速度。
房地产每隔两到三年的调控周期,总是有冷有热很正常。唯一不变是老百姓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安全需求。
调控政策堪称最密集的一年,如今又站在拐点,买还是不买?等三个月还是三年,估计有很多人又开始困惑了,该怎么办呢?
看不清当下趋势,我们可以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点。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现在看过去,总有点蛛丝马迹。
认清专家的角度和初衷,才是关键
立场角度不同,即使是专家也总喜欢互怼。房价不是涨就是跌,很少会长时间一直不动,再加上市场调控,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更加明显。预测房价走势虽然越来越难,但是专家们也乐此不疲地发声。
积极发言的专家大概分成两类,开发商或者学者,总之都是房地产专家。开发商或者代表开发商的专家,永远看涨言词犀利,政策调控期相对低调一点。
至于他们会不会看错,估计没多少人真正在乎,大家用专家的观点只是为了佐证自己的判断,毕竟信息不对称确实存在。但主要还是怕承担自己的错误,错了都怪专家,对了就算自己头上。
开发商是出售房产的一方,在销售第一线,掌握着各大城市实时的销售数据,也更能准确判断行业景气。他们告诉大家的虽然是事实,但不可能是事实的全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以及大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所以开发商专家总看涨也情有可原。
而学者型专家往往擅长分析数据,国内国外对比的、历史的、推测的。通常拿到的是二手数据,滞后的、加工过的、平均的,能反映行业趋势但是范围比较宽泛。也许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但是做过实验的理科生一定深有感触,二手数据往往不太靠谱,而且数据处理方法又千差万别。学者型专家为楼市泡沫深深地担忧,悲观情绪也容易传染。
所以,专家互怼再所难免。
但是他们发言的初衷却是高度的一致,证明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认可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影响力。至于你买不买,是租还是买,什么时候买,对他们来说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甚至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脚下的路还是得自己走啦!
匹配自己的需求和条件,才更淡定
求人不如求己,买不买还是自己说的算,匹配自己的需求和条件,能提高幸福感才能更淡定。能提高幸福感的决策,才是好决策。
如果是刚需,有能力买为什么不早下手呢?五年前,大家一样觉得房价高不可攀,而站在未来五年看现在你也会觉得现在的房价便宜,这是大概率事件。一年两年看不清,五年十年后想想如今的城市发展那么快,应该会有所察觉。
做最好的决策,需要紧紧抓住「幸福感」这个指标。如果你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更安心就想办法买,不管在几线城市、是市区还是郊区,是大房子还是小房子。除非对未来没信心,30年的房贷让你寝食难安,那说明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就等等看。
而如果是自住加投资,考虑的已经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在哪个位置买,大房子还是小房子,是地铁盘上班近还是优先考虑居住的舒适度,提高幸福感的同时再考虑一下升值空间。未来一两年房价的涨跌,其实影响没那么大。
如果是纯投资,考虑优化现金流控制风险往往比升值空间更重要,高枕无忧也是大家追求的一种幸福状态。一两年的涨跌都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就更淡定。把自己置于高风险之中,赌徒心态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SWOT分析,是个很好的决策工具
理性的人做决策,绝不是头脑发热或者一时的心血来潮。毕竟买房是笔巨款,不管是自己辛苦赚的还是父母的资助,背后都凝聚着付出的时间、辛劳和持家的智慧。应该算是一次重要的投资,有必要认真对待。
战略管理里常用的工具SWOT分析,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做出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把SWOT分析用到生活中,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分析自己在买房这件事情上的优势和劣势,再分析一下房地产外部的政策环境,你做出的决策即使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一定是比较靠谱的。
再参考一下专家的预测,就不会五年后再次后悔有个机会没上车或者买了换不动,天天骂专家了。
当然预测的对不对,或者炫耀猜对了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在理性分析下你有没有行动,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百科知识:
马后炮,中国象棋术语。一方的马与对方的将处于同一直线或同一横线,中间隔一步,再用炮在马后将军,称为“马后炮”。是中局阶段一种颇有力量的杀招。”
现实生活中比喻事情已经发生,才说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自己早料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指人们主观认识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某些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