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给臣妾个关注可否?
到哪儿了?
写在前面:
都说“小孩盼过年,父母怕过年”,而如今却成了“父母比小孩更盼望过年”,其实父母盼望的不是过年,只是那一年一度的团聚。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停下来等待过我们这群追着他向前奔跑的孩子,这一转眼,后天就是除夕了。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
翻一翻我的消息记录,上一次在公众号发文章还在跨年夜,那几天参演大型灾难电影《大学生期末考试》,一边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复习功课,一边在琢磨着做推送,每当有灵感迸发马上打开电脑,把这些碎片敲在记事本上,充实又快乐。
放假后断更的这段日子,在着手准备下学期考研阶段用的资料,找一找复习的节奏,期间收到了几个朋友的鼓励:好好推进学业,不管更新与否,我们都会在这里等你。每当我看到这样的鼓励我都会莫名的感动。谢谢你们!
临近年关,总会有一些莫名奇妙的感受涌上心头,今天写下来和你一起分享。
前段时间,阿里的一段视频《到哪儿了》给了很多人非常深的触动:
2020五福贺岁短片《到哪儿了》_腾讯视频
到哪儿了?
这一句,他们等了整整一年。
到哪儿了?......
视频最后年迈的父母拿着除雪橇清理小路的上的积雪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眼泪差点掉到手机的屏幕上。我们很难用文字表达那种确幸,当华灯初上,一家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才是这种爱和幸福的最好诠释吧。
“到哪了”不仅是一种问候,“到哪了”更是一种牵挂。殊不知电话的那一头这句“到哪了”父母已经等了365天。
记得到家的那天,父亲提前一个小时去了出站口等待我的身影出现,那天很冷,但我心里热乎得很。
以前我总是反感爸妈去车站接我,因为身边有的同学出了站都坐上了豪华的高档私家车,我只能拖着行李坐上老妈骑的电动车。
长大后我才发现,老爸的摩托才是最稳当的,老妈准备的棉大衣比世界上最贵的羽绒服都暖和。也许这就是家的力量。
有人问什么是故乡?我觉得故乡就是无论你走到多么繁华的都市,你都会怀念的地方。
在外面的日子,我的手机桌面上总会显示两个位置的天气,一个是老家的一个是当前位置的。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无论走到哪,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家看看。
每年除夕,央视的《一年又一年》特别节目都会给我带来感动,当电视屏幕上出现那往家的方向疾驰的车流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温暖。想必那些车辆的后备箱里应该塞满了带回家里的年货吧。
推开家门,用最清亮的声音喊一句“我回来啦”的时候,把置办的大包小包的年货都放在热乎的炕头上的时候,屋子里弥漫的都是“年”的味道。
我经常听见有人抱怨“这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其实“年味”一直都在。年味不是家里吃了多贵的菜,也不是饭桌上摆了多贵的酒,更不是谁带来了多精美的礼品。
“年味”从来都是陪伴,是年夜饭桌上的家长里短,是在外奋斗了一年平安归来的康健,是一家老小的身体健康,是全家人的和和睦睦。
平时我们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的各个场景中我们都会扮演着很多角色,贴着很多标签,戴着各种各样的角色“面具”。
岁月轮转,又是年末。到了家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也许每次回家都少不了父母的唠叨,朋友圈里都在吐槽父母的“神操作”,但是这种唠叨何尝不是别样的“年味”,相比在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驱使的“笑里藏刀”,故乡屋里屋外的“唠唠叨叨”满是幸福的味道。
还记得以前刷屏的那张时间网格图吗?仔细想在家团聚根本就是一种“奢侈”。平时我们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GPA、KPI、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经济压力……
当你在电话那头听见你最熟悉的声音问着“到哪了”的时候,放下各种压力和“包袱”,摘下你的角色“面具”吧,因为我们即将的到达的那个地方是满是“年味”的家。
最后我想几句歌词来结束今天这篇文章:
也许路途遥远会从清晨持续到半夜
每个人的脸上全都写满了迫切
早早就在检票口前排好了队列
抬头仰望电子荧幕等待着时间
是牵着妻儿那双男人厚实的手
跟着人潮一直不断往站台里走......
写在最后:最近发生了关乎我们每个人健康的事,愿所有都能提高警惕,保持健康,过个福年。
往期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案:网络;公教楼
排版:公教楼
图片:知乎网友
引用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