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说:“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的主要目标,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赚钱只是其附带结果。”
这是我看到的对人生目标最好的概括。前几天和师傅聊天,我也说过“成功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附属品”。如果把人生目标定为“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那大概率是要失败且失望的。
所以,于我而言,人生目标可以继续细化:维持中产偏上的生活(物质基础)、做有意义的工作(内心认同)、维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第一点,没有仔细衡量过,但目前来看应该不是问题。需要重视的是三十年后,退休后是否能继续维持。假设每年4%的通胀,那么以目前的生活花销为基准计算退休后所需的生活费,再考虑大病保障,就可以得出收入缺口。金钱的缺口容易弥补,毕竟自己不是消费主义的人不是,所以,第一点可视为完成。
再说第三点: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什么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也即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弱连接关系。和伴侣、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最重要也最容易疏于维护,这方面我做得不算好,体现在花在和伴侣、父母关系经营上的时间不够多,另外工作中,和做事情比起来,花在经营关系上的时间也不够多,不够用心。所以,既然经营关系这么重要,那需要匹配足够其重要性的时间。工作日每天睡觉7小时,陪孩子2-3小时,陪老人0.5小时,陪伴侣0小时,工作时间里做事情4-6小时,沟通交流协调1-3小时,这是现状。陪伴侣的时间太少。工作时间里沟通交流时间太少。所以这两部分时间要增加。每周一起看一部电影、单独吃一次饭是个不错的选择。工作日下午四点半以后,晃荡着八卦聊天也是工作。
最后说最难的第二点:有意义的工作。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意义从何处获得?是完全内心的认同,还是外界的认可?还是二者的平衡?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比如,如果一个工作总是收到正反馈,那显然会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如果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收入和社会认同,那恐怕也很难成为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继续分解为:提供第一点所需的收入来源+即使不考虑收入仍愿意做的工作,满足以上两点,就是自己的玫瑰花了。然后,要做的只是将自己的工作打造成为品牌、标杆,传播出去,彰显价值。
再深入一个层次:是否有意义可以无关收入,是否可以无关外界评价和认同呢?我觉得是不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工作成果交换别人的工作成果,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产品,对产品的评价,一部分依赖于产品本身(是否真的有用),一部分依赖于产品营销能力(别人是否觉得有用)。外界评价和认同这个东西,是种感觉、印象,比较难量化,这正是可以影响和操纵的地方。有时候,不一定是产品不好,而是别人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所以需要营销。
对我而言,即使不考虑收入也愿意做的工作=为别人带来价值的同时增加个人影响力的工作。如何知道给别人带来了价值?如何增加影响力?影响力是什么?这个后面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