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干货领域与业务建模产品大学
深度干货丨0-3岁产品经理的互联网寒冬下生存技巧

深度干货丨0-3岁产品经理的互联网寒冬下生存技巧

作者: 用户运营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5-11-25 09:54 被阅读673次

    最近,多家互联网企业爆出裁员或缩招,令互联网从业者惴惴不安,互联网寒潮论扑面而来,更是让不少想入行的应届生,心生退意!

    以下是自媒体运营人@然先森总结的2015年企业裁员或缩招情况:

    大型企业

    百度:缩招,2015年10月20日,百度官方发布暂停大规模社会招聘消息,将中心放在吸引最优秀的社会顶尖人才上面,但须百度CEO李彦宏同意才可。校招正常。

    腾讯:缩招,2015年10月20日,外包招聘全部暂停,“15年”人力预算公司要求严厉控制外包不让增,而且存量要尽量降低。

    阿里巴巴:缩招,2015年9月1日,缩减校招。从3000人降到400人。这是阿里巴巴组织变革,进行人才战略组织调整的结果。

    联想集团:2015年8月13日,裁员4500人,针对移动业务部门,联想新财报的危机,并开始了一系列重组计划。

    惠普公司:2015年9月份,裁员2.5-3万人,企业服务部门是重灾区,公司将一分为二成为两家上市公司。

    暴风科技:2015年10月22日,涉及客户端、技术、开发和测试等部门,此轮裁员比例为30%。

    凤凰网:2015年9月份,裁员100人,估计5%,人员架构臃肿,岗位重叠,公司瘦身并转型需要新的发展。

    HTC公司:2015年8月13日,裁员340人,减少运营费用,重组手机业务,专注高端手机,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

    e代驾:2015年11月14,裁员比例20%,年进入到了持久竞争阶段,人员激增是管理上的失误,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臃肿,很多岗位重叠,架构层级过多,效率低下。

    国内电商

    1号店:被裁部门:人力、1号商城、团购、3C等多个部门涉及人员:中层以下的经理、主管

    兰亭集势:被裁部门:在线销售部门涉及人员:销售人员裁员规模:500人

    一亩田:被裁人员:销售员工裁员规模:约1500人

    搜房网:被裁规模:数百人涉及人员:房产经纪人

    凡客:被裁部门:全公司涉及规模:约4千人

    58同城:被裁部门:美甲业务部门涉及人员:美甲技师

    乐蜂:被裁部门:财务、人力等部门

    尚品网:裁员规模:超200人

    易到:被裁部门:易到班车部门、海外事业部涉及人员:多位事业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职位的高管。

    其实,我是来唱衰“互联网产品职业寒冬”论的。

    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平时零散的接收到一些互联网行业资讯,知道像BAT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在缩招,或者听闻某企业大面积裁员,偶尔听闻无甚感觉。但是,当一份完整的统计摆在眼前时,才着实被吓了一跳,难道互联网行业职业前景真的从此堪忧?

    其实,以我看来,互联网仍然是现今最有前景的行业,依然存在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而此次的“寒冬”,从广义的层面来看,其实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自然波动期;虽然并不会影响互联网积极发展的脚步,但在这次“寒冬”下从业者的境况却非常值得深思。

    我蹲守互联网行业也有几年了,此前在某浪的一次人力大调整中幸存了下来,也算是经历了“风雨”又幸而没有“湿身”的人;看到最近很多小伙伴慌乱无措,当然也是因为有人“被裁”有的“没栽”,于是将自己这些时间的见闻整理一二,但愿浅薄的认知不会误人子弟,同时能帮助到一些产品新人有惊无险的渡过这次互联网“寒冬”,即功德无量了。

    首先,说说为什么“产品经理”会在被裁大名单。

    这里事先需要声明一点的是,据可知的所有被裁人员中,大部分为三年内工作年限,资历不深的职场新人。在我所在城市和认识的其他城市团队收集到的信息中,除了相对基础岗位外,平时高大上的职位里的“产品经理”首当其冲。啊喂,话说这是和我们产品狗有多大冤仇啊。

    原因分析:

    其实,这个分析的立论点是一位前辈与我分享的观点,个人颇为赞同,也就借花献佛顺水人情。

    2011年后的这些时间,随着iPhone的大势与乔布斯的逝世,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不禁走红;加之近两年“互联网思维”的吹捧加持,产品经理几乎是被捧上了神坛。

    但是,君只见谁谁转型成功产品后走上人生峰巅,君不见那些年产品人的薪资低廉与苦不堪言。其实,2011年之前的产品经理是“相当苦逼”的,这里是指薪资、地位、环境三种苦逼综合累积的意思;所以,在此之前,真正从事产品经理又耐心坚持之人是少之又少的。

    可是,2011年之后,“产品”这个概念火了,貌似终于为这么多年互联网人与企业的坚守,给了一个逼格爆棚的定义和方向。于是,产品经理火了,企业和团队也就不能闲了,不论自身是否具备充分必要需求,皆一股脑开始疯狂“求贤产品经理”。这里需要提一下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极具生猛的行事习惯:任何人任何事一开始,数量与质量不重要,有和没有才重要。暂不论这个风格是否正确,就这次“寒冬”而言,这个行为可坑苦了目前一大批命运待宰的“产品经理”。

    从何说起?

    基于上述情况,出现“产品经理”职位需求爆发式的增长、“产品经理”人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产品经理”暂时缺乏严格职责规范和标准等现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试想一下,当很多苦逼的研发、视觉、运营……甚至是未经人事(不要误解)的大学生,在拜读了《乔布斯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神一样的产品经理》……等略带“洗脑”嫌疑的书籍以后,再发现这个岗位不需要懂技术、不需要懂设计、不需要懂数据……再发现这个职位会很有钱、有名、有女人(不好意思,这句是我乱添的)后……结果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画面是有多激烈,激烈的你想不想看都得看。加之大部分企业和团队在当时只图“用人之际”的快,实际却缺乏或者干脆没有完善系统的考评体系(更甚直接“聪明”的把问题抛给人才中介)……就不难理解为毛,这几年的“产品经理”为何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必成为当红炸子鸡了。也就不难理解为毛,很多前辈会吐槽“怎么现在是不是个什么鬼都能做产品经理啊?”。当然,也其实并不妨碍当时的“产品经理”与“老板”翘首以盼“双驱”时代的到来。

    意料之外的是,高效率的“双驱”盛况在大多数团队中没有出现,各项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良好的业务回报;更夸张的是,抛开行业层面客观因素,团队业务在纳入所谓的“产品经理”后,类似不增反减境况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意料之中的是,这样条件产生的必然是一个“双坑”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目前几乎充斥我们每日见闻的画面:“产品经理”们不断抱怨“老板”傻X脑残,不懂得他伟大的格局和观点;“老板”们叫苦连天“产品经理”眼高手低,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放心交给他担当和落地。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产品行业稍微有一些资历的产品人或相关从业者,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状态,只是无力改变无力吐槽罢了。其实,你只需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类似3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做不出系统完善的产品设计、看似逼格情怀很高的“大牛”其实连自己团队业务都说不清、在BAT混迹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职位出来以后把人现有产品改成一坨翔、为了所谓的用户体验把产品本身良好的业务活生生搞死……这样的看似“资历颇深产品经理”的“壮举”简直可以用百花齐放层出不穷来形容。当然,如果你有幸遇到哪些,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聪明、自己天才想法就差一个开发来实现、成天见人就爆粗“老板傻X”、“研发傻X”、“设计傻X”、“运营傻X”……的产品渣,为了自己生命和精神的安全,务必敬而远之。

    这其实就是一个:入口无规范+过程无规范=无规范死循环的数学公式。简单理解就是:前几年,大多数转型的产品经理本身能力就不够系统,加之大部分用人企业考评的不专业与不成体系,形成了一个无规范不克制的职位爆发,造成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结局。

    可,我今天想要谈的是,在“寒冬”下产品职业的悲剧。

    综上所述,甭管你愿不愿意听,想不想承认,2011年后转型的产品经理,其中有大部分是不合格,或者是能力不系统的。在前期用人企业本身对这个职位定义和考评不专业不完善的情况下,时来运转加浑水摸鱼般的踏上了这个职位。事实上,包括用人企业在内,双方当事人都不清楚真实的情况,且都自顾偷乐终于站到了这一波行业的风口。

    在今年股灾之前,平心而论,大多数互联网行业里的企业和团队其实是过得很滋润的。没有资本的压力,业务也能顺利开展,实在差一点的也是能揭开锅的。这是一个和可怕的现象,因为安逸的生活必定滋生懈怠的做事风格,这或许就是即便被“双坑”了这么多年,“产品经理”们能力依然没见长进,“用人企业”们管理依旧没有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曾经就亲耳听到过一个企业的产品管理者亲口分享他的管理哲学:“我们互联网行业本身具备优势,很多产品上的问题,我们也都能看到,但是真的管理不过来,学习成本、沟通成本、变革成本太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是有风险,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大好的状态下去激进。这是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且不论这句话的对错,也不用上纲上线,这就是过去的映射,中国人骨子里就喜欢一些类似“平衡”和“双赢”的为事风格。而这个时候的“产品经理”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舒适的环境中了,错误的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了。然后,大多放弃了学习,忘记了危险的存在。更不知道变故来时,自己会第一个被宰。

    非常不幸的是,股灾来临,资本遇寒。于是,原本安逸的生活被打破了,整个大环境的业务都面临挑战和变革。按照传统惯例,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缩减成本,人力成本自然就是一个必要优化的大成本,于是出现了上文提及的缩招与裁员大潮。而当年转型后又不思进取的“产品经理”们,显然是名列前茅。产品经理经理薪资高,也就意味着成本高。同理,不给力还拿高薪的产品经理,成本就更高。也不能怪企业无情,虽然你的“发育不良”它难脱责任,可好歹也“闲养”了你这么多年;换作是你,你就能不无情了么?

    机遇,有时候也在寒冬之中。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这一场寒冬不是谁叫停就能停的。而我的观点,这个时候的机遇也不是谁说给就能给的。就像电影《一代宗师》里叶问的那句: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

    寒冬下的人才筛选过程,其实就像一个淘金砂的过程。淘金人有节奏的高速摇曳淘金盘,在飞速的旋转中,普通的砂砾被抛出局,真正有价值的金砂却稳稳的留在了淘金盘的中心,淘金人辛劳的价值因此得以体现。同样的道理,具备真才实学的产品人们,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次寒冬会波及到你,相反,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客观的价值验证,它足够能证明你如黄金般的价值。

    没有哪家用人企业会傻到去放过任何一个获得真正人才机会,特别是在“寒冬”的状态下,聪明的用人企业往往会利用高薪资高福利高发展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挽留或招聘优质的人才。所以,腹黑一点的观点,对于真正的产品人才,这场波动于其说是“寒冬”,还不如理解这是你们的“春天”。因为,在相对客观的对比一下,无论是你要求加薪留人,还是希望高薪跳槽,都具备足够资本的。

    当然,也不能太过恃宠而骄放弃提高,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次动荡何时会发生。

    产品新人的互联网寒冬下生存技巧,总算回到主题了。

    其实本文一开始我就谈生存技巧,只是相对隐晦一些,现在,承上启下,系数一下我认为对于产品新人来讲,比较靠谱的生存技巧。

    1、完善系统的产品认知,务必系统。

    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系统的进行一次学习与复盘:免费的课程中,个人比较推荐刘文智老师的《产品经理深入浅出》。这套课程我有从头到尾学习过,从全面认知产品经理工作职能与职业概念上来讲,可以算作目前国内同类课程的上层之作,比较适合能力结构认知不系统的产品新人;能力有一定基础做复盘学习的可以快进观看,以便提高学习效率。付费的课程中,现在各类的培训都琳琅满目,且我与大多数团队都有交情,未免安利,我就不做推荐了。但付费课程从本质上看,是具备价值的,对于学习者而言,只是达成目的效率性和性价比的考虑。所以如果真的有报名付费课程的新人,这里我只简述一下甄别和选择的办法:首先,你得清楚自己缺失什么样的能力(不明白可以看上面推荐免费课程自我诊断);其次,比对各家机构的培训大纲和能力指标,匹配与自己能力缺失最相符的;最后,根据自身经济状态与其他成本(时间、精力、协同)计算一种成本最低的。

    第二种、努力寻找行业精英与他们为伍:首先,在网上看到方法论十足或评论活跃的文章时(重点提醒:个人强烈建议产品新人少看一些关于互联网行业战略性或成功学之类的文章,谁看谁抽风)想办法与作者取得联系,得机会就厚脸皮去请教(好处一,能写出优秀干货的人首先能力不弱;好处二,这样人一般都具有分享精神,较好相处)。其次,积极参与业内的聚会与活动,哪怕就是一次约群撸串的活动也尽量参加,因为一般在这样情况下,活动者分享的观点会更纯粹和直接,而且高手和嘴炮区别高下立判(这过程中,要做到少说多问;要记住你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最后,加入一些热门的QQ群组,每天蹲守群主推荐的消息和群里的意见领袖的言论,这些内容和人再不济至少认知层面不会太低,和他们搭上线,你会发现你获取学习信息的成本会非常低,而且更为精准。

    2、养成多体验多练习多分享,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我曾经为了练习自己产品设计感觉,一个月的时间没日没夜的COPY了至少30个产品的整体设计,包括完善的交互标注和功能说明。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苦逼的过程,但是如果你能力扛过来,保证你会对产品的交互用研、开发逻辑、市场分析、业务方式等认知达到一个质的飞越(当然,我属于天分比较低的,天分高的至少能达到两个质的飞越)。

    同时,这个过程要学会不断的问为什么。产品很多时候其实是社会学、心理学、消费学与哲学的综合体,所以认知它本质非常重要,追述事物本质最好方法就是多问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叫《关上那扇窗》,说的是美国华盛顿广场有名的杰弗逊纪念大厦,因年深日久,墙面出现裂纹。为能保护好这幢大厦,专家们进行了研讨后得出是酸雨腐蚀造成的,提出的方案是每年投入好几百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而且还不能保证一定有效。后来经一位大厦的清洁提醒,腐蚀的原因是每天清洗的清洁剂造成的。根据这个线索,从问为什么每天要清洗大厦这个问题开始?最后得出的完美解决方案是:关上整幢大厦的窗帘。这里的专家们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然而清洁工却关注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杰弗逊大厦的裂纹只要关上窗帘就能解决,同时还能省掉每年几百万美元的投入费用,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养成持续分享的习惯同样重要,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产品人喜欢写文章或博客。这其中第一点的作用是,系统思维锻炼与自我能力总结。写文章或博客只是表象层面,内在本质是自我的总结和思考,很多口才颇好的产品人,真要写点东西,简直可谓手残又烧脑,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这都是因为系统思维与总结能力较弱的体现,持续写作是本人觉得最具性价比的自我提高方法。同时,优秀的文案也是产品经理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怎么看你都不亏。那为什么还要养成分享的习惯呢?分享其实有一种非常好的暗示,就是你内心会非常强迫自己把作品优化到极致,因为这毕竟是代表你个人要去见人的东西,这个过程对耐性、细节把控、用户思维的锻炼效果非常显著,一点都不比你去打磨团队产品获得经验加成差。因为大多数时候,自驱做事的成效与收获是最大的。同时,分享可以让你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意见交流与人脉资源扩展机会,你更不亏。

    3、低调、不浮躁、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一个不是很优秀的产品人,请一定重视这句话;如果你是一个未入行的产品新人,更要重视这句话。

    因为这里我想要提的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培训机构出身的产品新人正犹如亡命之徒,对你的职位虎视眈眈,而且用人企业(可能就是你的企业)对此深以为然。

    这里且不论培训机构的是是而非,存在即合理。既然有本事把学员保障进企业,无论怎样辩驳,机构本身肯定是有真本事的,学员本身也肯定是有真本领的。因为,企业不是傻子,特别是“寒冬”期间,敢用培训机构的学员,绝对不仅仅是需要勇气和关系那么简单。培训机构出身的学员,普遍拥有非常高的职业格局观,即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大高于眼前的既得利益(当然这个程度也要取决于培训机构本身的格局,有的培训机构会专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千万小觑这个设定,在人力资源与职业管理学范畴里,这可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熟体系,越大的企业也越看中这项能力)。这种条件造成的最严峻的情况就是,薪资要求不会太高。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有目标、有计划、有节奏的先入行、再提高、后深造才是正确的产品经理职业生涯打开方式(完全就是把自己的职业当产品来设计和实现)。

    如果你是一个能力不太系统的产品人,现在的有一个能力系统的家伙与你竞争,可能行业经验比你弱一点,但是薪资要求直接少一半,你能怎么办?如果你是一个未入行的产品新人,这个问题更加残酷,虽然薪资需求可能不相上下,但这个家伙能力明显比你高一个等级,你能怎么办?两者共性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些家伙背后还有一个机构给他出谋划策实时优化。

    忍辱负重,在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之前有和业内招聘网站的朋友交流,如果不出意外,2016年互联网产品岗位的竞争比是1:50,即5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而且很有可能在明年的黄金3月就会集体爆发。这一点,我不认为是招聘行业的朋友们在制造需求恐慌,因为我所在团队的招聘人才的竞争成本(包括内部博弈),明显是越来越高了。所以,要么想办法提高能力,要么降薪保住职位(不主动提出加薪,其实也是一种给企业传递友好信息的方式)或接纳更低的薪资入行。清华北大应届生上岗的平均薪资都跌破6K,在5.6K左右徘徊(就业城市还是北京),你还有什么好纠结的。

    先获得职位,比什么都重要,这意味你有可塑可发展的基础。未来,有的是空间和机遇。

    4、识事行事,成熟严谨。

    产品新人在看待一件事物或行使一件事情的时候,务必学会要足够的成熟和严谨。成熟和严谨,其实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这样的品质能让你在职场和事业上,获益良多。

    如果你轻易的对一件事情下定义,在职场上会让你显得幼稚和不稳重。久之,会让你在行事的风格上养成焦躁与武断的坏毛病(一经患病,很难根治);在工作的具体意见、决策、执行结果上,陷入始终合不上老板或团队的频道的困境。一旦到这个地步,估计你自己都会很难坚持下去;换一个团队,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

    产品新人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每一件事物的构成,都是具备了很多必然的客观的条件因素。在你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可能往往只看得到构成事物十个因素里的其中三个,完全不具备认知定义一个事物的充分必要条件的能力,这是必要的觉悟。所以,无论遇到任何一件事物的时候,都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去更极致的论证它(注意,是论证,不是定义;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没有谁可以试图定义一个事物;当然,优秀的产品人也绝对不会这么轻率行事)。

    第一种是条件维度:运用上文第2点中多问为什么的方法,极尽所能的找到事物背后的更过组成因素(权重分级排序,属于晋级范畴的能力,这里暂且不表),无限的丰满事物的背景;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学霸一般都不会因为一套公式解法行得通就匆匆填写答案。

    第二种是时间维度:如果穷极你所能掌握的所有信息,这时,答案好像已经赫然眼前。记住,是好像,不是确定,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会等待,多等待一些时间再来看待。不出意外,你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或者有额外的收获。最好的例子就是篮球比赛,不到最后一刻裁判鸣哨,你绝不会轻易定义结局输赢。

    目前,业内很多朋友都表示,在面试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面试者喜欢轻易定义事物(最常见的就是喜欢高谈阔论,评论某个产品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基本都不会给入职的机会。而对于有此恶习,又侥幸入职产品新人,也都会用心教导,不受教导的,基本都领便当。

    无惧淘汰的不二法则:勤奋好学、丰富认知、低调务实、居安思危。

    这个全文总结,其实很老套。多年前我的导师教诲我的时候,我也觉得老套,而且还略带装逼嫌疑。随着自己在产品路上越走越深,经历了挫败和认可后,才发现这才是至理真言。

    最后,也算共勉产品新人:一定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舒适的职业环境往往会令人懒惰懈

    怠,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不断变革的意识形态中,才能更好的激发潜能。同时,广纳意见也是必备的功课,产品研发、产品运营、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产品测试……等高协同职位的专业知识,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也要尽量的吸纳。除非你一辈子就是只想局限于做产品经理,没有更深更宽的职业或事业追求。

    我们都应认识到,互联网产品经理已不再是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职业。现在,产品经理更重视系统性与厚重度,是需要凭实力认真对待的职业,祝各位好运!

    本文由@不理 独家投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产品100并附带本文链接

    原文链接:http://www.chanpin100.com/archives/29117

    少年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产品100和微信订阅号:chanpin100ghsd,有惊喜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罗纳尔多9:无论是从知识体系,还是人格特征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可以说覆盖了一个优秀产品人所必须的素质,好文。
      • Alex7:写得很好,干货,作为一个产品新人觉得挺受用的。就是自己宣传自己产品100...这个....广告硬了点..

      本文标题:深度干货丨0-3岁产品经理的互联网寒冬下生存技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or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