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通史》

作者: 雁南之 | 来源:发表于2016-06-07 23:59 被阅读2767次

冯玮著的《日本通史》是相当厚的一本书,借了一个月没有看完,续借了一个月,还是没有看完,又过了二十天这才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本来对于大部头的书,往往还没有阅读就使人产生畏惧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完。当然,也有例外,当初看金庸武侠小说,虽动辄百万字也很快能看完,因为兴趣强烈。理论性强的书不要说厚厚一本,即使薄薄一册也让人望书兴叹。然而,一见《日本通史》我便立刻决意把它借回来,不是对日本有多喜欢,我与国人存有一样的感情,对其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大罪和难以愈合的伤害亦痛恨非常。只是,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何以比中国落后那么多年、几千年中一直追随中国脚步的日本到最后却将中国打得一败涂地、甚至几乎使之亡国?日本也经历过战争的重创,何以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是战争策源地,德国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何以军国主义在日本一直阴魂不散、近年来还频频与我国制造摩擦?一切现实的动因都有历史的缘由,要更好的应对日本,则有必要了解日本的历史。在中日关系远比现在严峻的二十世纪初,尚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到日本留学求知,在今天购岛危机持续发酵的特殊环境下,我们更没有理由盲目排日,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了解它,才能更好的制服它。

冯玮的《日本通史》分为十二个章节,分别讲述日本的史前时代、古坟·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分为战前和战后)以及平成时代。除第一章外,各章大体均先详述日本的政治动态,兼顾涉及经济,最后介绍每个时代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现简单梳理如下。

史前时代探讨了日本列岛的形成与日本人的源起。距今约1万年前的冰川后期日本列岛形成。在这之前,距今3万年前、日本岛与大陆仍然相连之时已经有亚洲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了,出发点是现在的东南亚,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沿中国大陆北上,是为东北亚人;一支沿东海大陆架前进,到达日本列岛,是为东南亚人。其中北上的一部分人经由中国河北继续东进,也到达了日本列岛。日本人最早的直系祖先绳文人可以说是东北亚人和东南亚人的后裔,其遗骨距今大约18000年。从这里看,日本人与大陆人应有颇深的渊源,甚至可以说中国人、至少一部分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野史传说秦始皇派徐福访仙求药,徐福没有完成任务怕被杀头,逃到海外的一个岛上自立为王,成为日本人的祖先。虽然没有事实依据,但也说明中日关系是源远流长的。

日本列岛出现人类后,日本进入古坟·大和时代。大和,原本只为奈良盆地东南部一带的地名,并不指整个日本。3世纪左右豪族争雄,原居日向的磐余彦统一各族后进入大和,被后人称为初代神武天皇,时间大致是公元6世纪。这段历史来自6世纪以后面世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著作在日本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最早记载了日本的历史。即便这样,《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亦不能称为信史,有学者认为其中关于初代天皇的记述是后人臆造的,到底真假如何,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日本历史上还有“欠史八代”的说法,从第二代到第九代天皇光有系谱年表,却没有任何任内治理事迹的记载。这八代天皇实有其人还是凭空杜撰,也使人存疑。有趣的是,在中国,公元前即有对日本列岛的记载,《山海经》中就详细描述了日本岛的位置。这一时期重要的事件是佛教传入日本,时间约在公元6世纪,从此佛教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苏我马子为佛教在日本的盛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此外,为人熟知的圣德太子即生活在大和时代,相当于中国的隋朝,他是用明天皇的皇子,为日本的律令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稍后即进入奈良时代。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中学课本上详述了这个时期中日的交往,有鉴真东渡,也有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将佛学和中国的建筑科技文化带到了日本,但真正使日本发展起来的还是遣唐使。历史上日本一共派遣了18批遣唐使,期间有迫于政治因素的暂时的中断,也有海难造成的阻隔。遣唐使在中日交流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以后对日本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的几件事情发生了。其一,日本开始定国名为“日本”,在那之前,名之为“倭”。日本,日之本也,参照视角应是从中国大陆往日本列岛看,太阳从那边升起,谓之日本。这样说来,日本的称号应该是中国人首先创造出来的。日本政府定国名为日本,有欲与大唐平起平坐的意思。其二,天皇称号出现,时间为公元7世纪。天皇亦出自中国古籍,传说中有三皇(天皇、地皇和人皇),天皇为其中之一。大唐统治者为“皇帝”、“天子”,日本则将统治者从“王”改为“天皇”,亦可窥见日本欲与大唐抗衡的野心。日本史书中将上古的王称为天皇,其实是不对的,因为那时候根本未出现天皇的称谓,之所以那么叫,是为显示天皇传统的神圣性和悠久性而已。其三,文字流行。日本在5世纪才有文字,并且毫无疑问师自大陆。最初只是一些贵族赏玩而已,随着日后文化交流的需要,逐渐创建了自己的文字体系。日本与大陆交往的文字记载7世纪以后才出现。因为文字出现的晚,日本学者要了解公元前后的日本历史,还要参看中国的《史记》和《汉书》等著作。其四,女天皇掌权。中国历史上名正言顺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位。但在日本女皇却有不少。天皇晏驾之后,皇子还不能理政,这时天皇的妻子便继位为天皇。奈良时代相继有好几位女皇,并且颇有政绩。其五,开始铸造钱币。其样式依然模仿唐朝的钱币,亦称某某通宝。奈良时代给人的感觉是祥和的年代,事实上却伴随着一场场腥风血雨,日本开始大肆开疆拓土,吞并周边民族,其侵略的基因与生俱来。

奈良时代之后进入平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幼帝接连登基,实权掌握在大臣手中,摄政关白政治开始。二战时日本军人干政与关白传统不无联系。

平安之后进入镰仓时代。平安末期日本国内发生动乱,平清盛与源赖朝争斗不休,后平清盛一方落败,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镰仓也就成为武家政权的发祥地。《平家物语》即是讲述平氏一族盛衰荣辱的小说。源赖朝虽然创建了幕府,但其后代很快失势,政权旁落北条氏,北条一族开始了长期的北条幕府统治。在这一时期日本武士形成。武士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典籍。平安时代产生日本武士的雏形,在镰仓时代最终形成。武士并不仅是人们理解的擅长格斗的兵士,除了精熟武艺,武士也是某地之领主,掌有管理之权,同时要对公家敬奉,必要时听候调遣执行任务。这时的中国进入元朝,忽必烈大帝多次遣使要日本向中国称臣,日本不从,于是元朝举行了几次东征,但均未成功。忽必烈驾崩后,东征作罢。

镰仓幕府倒闭,进入了室町时代。镰仓末期日本政权分裂,南北各有一帝,史称南北朝。随后南北统一,足利尊氏建立了室町幕府。如果说在室町时代之前日本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那么在室町时代日本独特文化开始成形。日本文化包括日本传统文化(贵族文化、武家文化、民众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明治以后日本转向西方学习)。传统文化的几种因素在南北朝时期融合成为一体,标志着富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

紧接着是战国时代。日本的战国时代大体对应着中国的明朝。顾名思义,可知这时四方割据战事频生,天下英雄一争短长。最初出现的一位大人物是织田信长,这位容貌俊美的一代枭雄年纪轻轻便擅长决断,英明神武,经过几次重要的战役逐渐控制了日本大片土地。就在他的天下布武的理想即将实现的时候,一场始料不及的本能寺之变使纷争再起。织田信长死后,部下丰臣秀吉继承了他的理想。秀吉改变武力征伐的策略,使日本很快归于统一。然而,随着日本国内的稳定,丰臣秀吉对外用兵的野心不断膨胀了起来,终于,他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时为明朝的藩属国,见势不对向宗主求救。当时明朝虽已日薄西山,但还保留着帝国的尊严,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决定对日用兵。明朝的腐朽使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战争进行的十分艰苦,但是最终明朝和朝鲜还是赢得了胜利,战争双方签订条约。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军进入朝鲜后的行为十分残虐,当时以耳朵数量记功,有记录表明日军曾割下一万多只耳朵。联想到二战时日军的暴虐行为,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惨无人道也是有遗传基因的。朝鲜战争失败,丰臣秀吉在伏见城殒命,战国时代也宣告结束。战国时代的文化分别以织田信长建造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建造的伏见城为代表,这两座宏伟的建筑本身就是当时文化的显兆。另外,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学东渐,亚洲国家中首先有意识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国家便是日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华帝国的没落和西方文明的兴起。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充当着树立路标的角色,日本则是循着路标前进的国家。但是在16世纪,中国已无力为日本引路了,于是日本转而投向西方。这也奠定了明治维新的基础。从此,亚洲格局为之一变,中国再不是政治中心,日本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这一历史变革,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的没落才使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富强了起来。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顺应发展的潮流才不会为历史所弃。中国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经过短暂的动乱又重归统一,之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大的动乱。德川家康是继丰臣秀吉之后的又一位枭雄。德川家康幼名竹千代,早丧父,被杀父仇人收养。长大后曾用名源元康,自称是源赖朝的后裔。德川家康是后来又改的名字。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织田信长兵临城下,德川家康与之缔结盟约,归顺信长。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又与丰臣秀吉结盟。秀吉死后德川家康重新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德川幕府,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鉴于以往幕府的倒闭原因,德川氏创建了幕藩体制,保证了日本二百多年间的和平发展。在江户末期,此起彼伏的倒幕运动终于推翻了德川幕府,德川庆喜是为最后一任将军。之后,日本便进入了明治时代。捎带提下,德川氏后代还有人做过日本首相。江户时代时儒学在日本发展全盛,长久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支柱,历史已经明白无误的说明了这一点。

睦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明治时代。1870年左右日本开始改革,中国在1860-1890年间也进行了一场改革。所不同的是日本是政治经济全方位的改革,中国大体上仅仅是围绕经济方面的改革,这也导致了以后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中国的改革并不比日本晚,就是因为不彻底,所以中国输了。1880年日本开始变法,产生了首相,日本的政治体制完成了历史性的剧变。在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西方列强对日本并不是没有侵略之意,日本与列强之间也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不过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后对不平等条约进行了修改。改革也会触及许多传统氏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反对改革的斗争也层出不穷。为了转移注意力,日本政府决意对外用兵,于1874年出兵台湾,理由竟然是因为当地土著居民虐待了日本士兵。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日本一向不惜卑鄙无耻,无端挑事。日本台湾用兵,清朝屈辱的默认了日方的行动,从此,已经作为中国藩属国500多年的琉球被划归日本,改为冲绳县。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日俄战争爆发,但是战场在中国东三省一带,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最终日本战胜俄国,中国东三省成为其势力范围。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结局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大获全胜告终。然而在开战之前,日本亦无必胜之把握,举国都对战争前景悲观。但正是因为哀兵必胜,日本势不可挡的一举击溃了中国。此次作战,日本仍然使用惯用伎俩,率先偷袭,清朝军队遇日即走,一败涂地。战争结束,根据条约朝鲜独立。当时朝鲜并不想独立,想依靠宗主国,无奈清朝已经自顾不暇了。明治时期,睦仁天皇为战死沙场的将士设立了祭祀场,以后成为靖国神社。

睦仁驾崩,日本进入大正时代。大正时代诞生了真正的政党内阁,然而因为权力争夺激烈,党局相当混乱。这也与嘉仁天皇有关。据记载,嘉仁天皇患有精神疾病,并不能很好的处理政事,因此政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首相手中。大正时代曾出现过首相用权力限制天皇的情况。明治时期虽然也有首相,但是睦仁天皇是一个有决断的人物,每事都有见解,因此阁僚并不能左右朝政。嘉仁因为身体状况不佳,难以有效管控政务。也许正是因为天皇约束的减弱,才使大正时期的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气息浓厚,史称“大正民主”。

短暂的大正时代之后,是为昭和时代。昭和时代又可以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战前,日本政府右翼势力逐渐掌控政局,田中义一上台后推行扩张路线,加上一些日本国内民族主义者的阴谋煽动,中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其实,在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政府内部对开战与否并非明确决定一以贯之,主战与主和两股势力此消彼长,但基本能保持平衡。二三十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衰败,日本经济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转移国民视线,主战派逐渐占据上风,积极推行侵略政策。日本浪人的肆意妄为,诸如皇姑屯事件的策划与实施、九一八事变的蓄意挑动,使局势急转直下,日本政府也有些措手不及。虽然如此,日本内阁还是迅速做出相应部署,终于构成了全面侵华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态势。由于日方对形势估计严重不足,使计划几个月内完成的侵略战争持续了近十年。这极大的消耗了日本的国力。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溃败。但是也因为此,日本从不承认是被中国打败。日本战败后,联军(主要是美军)进驻日本,实行军事管制,由麦克阿瑟将军负责。依照先例,联军本可以将日本政府彻底重构,也就是说,天皇亦将不复存在。鉴于天皇在日本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日本政要与麦克阿瑟商议保留天皇制,后者考虑到天皇在日本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以及为了尽快重组日本政府,最终同意了这一要求。时过境迁,随着战后美苏争霸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松绑对日本政府执政能力的限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日美两国于1951年9月签订《日美安保条约》,于1960年1月签订《新安保条约》,并建立了军事同盟。《安保条约》无视《旧金山和约》的约定,并且公然干涉别国主权内政,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战后的日本在政治上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而是很快在50年代即改变了对战犯的看法,政府以各种名目改善战犯的生活条件,甚至释放了一大批嫌疑犯,有的人还在之后做了日本的首相。试问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国家怎么能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在政治上日本对美国亦步亦趋,但在经济上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6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势不可挡,被誉为东方奇迹。日本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之后,美国日益感到其对自身利益的威胁,于是运用手段迫使日本经济膨胀,日本社会进入了徘徊的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对世界来说是一大震动,而裕仁天皇的去世对日本来说亦是不小的震动。

裕仁皇子明仁即位,日本进入平成年代。到现在,平成时代也经历了二十多年,在新世纪日本又兴起了一股为势不小的右翼势力,并且日益左右着日本政局和影响着世界的安定…… 通观日本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某些特质,平心而论,他们善于学习、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日本人的偏激和极富侵略性也应引起不仅是中国人乃至于世界人民的防范和戒备。日本人自认为大和民族是优越的民族,然而,世界上还其他优越的民族,不能以自己的生存为借口擅自做出改造其他民族的行动。日本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过去百年中的所作所为,在21世纪世界格局多样化的今天,希望好自为之!

相关文章

  • 读《日本通史》

    冯玮著的《日本通史》是相当厚的一本书,借了一个月没有看完,续借了一个月,还是没有看完,又过了二十天这才翻到书的最后...

  • 一套了解中国历史的好书

    前不久收获的这套日本讲谈社的中国通史确实不错,这是日本学界为了给日本国民介绍中国历史而编写的通史读物,感觉超过了很...

  • 星耀小学五年二班 杨伟赫亲子共读20分钟

    亲子共读全球通史二十分钟

  • 2016年读书清单

    《中国通史——问题史试探》,堀敏一先生作为日本的东洋史专家,站在通史的角度对中国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考古...

  • 给中学生推荐几本书籍(1)

    1.《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想轻松地了解世界历史,就从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 每个孩子都该知道的地球通史

    每个孩子都该知道的地球通史 ——读《墙书·地球通史》(730字) 作者:苇眉儿 墙书,是一种新形式的书。顾名思义,...

  • 读书|了解作者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

    今天,开启读《中国通史》。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

  • 当 我读历史时,到底在读什么?

    饭后翻看吕的《中国通史》,突然不知道自己读历史到底在读什么。以前总在学通史只有天下兴亡朝代更迭,后来又想知贩夫走卒...

  • 读全球通史

    很厚的一本书,很有意思,读完之后(就读了上1500以前的世界),有一点感慨 1)老外写的书都是很负责人的,很流畅,...

  • 读《全球通史》

    利用最近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而其实细节已然记得很少,更大收获可能来自于一点...

网友评论

  • 少政:最近要写一篇关于日本的论文,请问,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籍吗?:blush::blush::blush::blush:
    少政:好的,谢谢~
    雁南之: @少政我看的有关日本的也就这一本,不好胡乱给你推荐。建议去知乎搜一下相关书籍,里面有简介有评分,可供挑选

本文标题:读《日本通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qj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