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2:“北京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文/杜豆豆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2b6a80a01d6f5551.png)
(接上篇)
4
那么,清晰可读的城市意象具体是怎么在你脑海里形成的呢?
要明白这个过程,首先要理解环境和观察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当你试图去记住和熟悉一个环境时,你其实是在一层层、一遍遍地选择对象、组织加工信息并赋予他们意义,然后不断根据原有印象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基本完整形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双向交互的。
长期的熟悉了解、脑子里本来就有的模式、鲜明的结构和特征,都会引起意象的关联,帮助你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
比如,你开车从家到上班的办公楼,永远都不会迷路。你是个老北京,你一眼就能找到街上的“稻香村”店,你看见高高的双子座就知道到了国贸,而一个外地人却不行。
作为城市设计师,你要做的是关注外部环境因素,避开个性心理差异,创造出一种符合公众感受的“群体意象”。
由此,作者提出了城市的“可意象性”概念。
5
所谓“可意象性”,就是物体不单单能被看到,而且能够唤起人们强烈而清晰的某种感觉。有特点、容易让人产生印象。
比如,威尼斯“水上之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芝加哥的湖滨等等,都是这样的典范。就像作者所说的:“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应当在结构上是清晰可读的,在感受上是特点鲜明的。否则,全中国的城市都和北京一个样子,还有什么意象可言?
理解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后,你需要了解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外部物质形态元素,它们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正是它们的变化和协同作用,相互穿插渗透,才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城市意象。
或许,这些知识很抽象,城市设计的领域对你我也都很陌生。但是,既然生活在城市,何妨多理解理解它,没准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不妨想一想,当被老外问“北京印象”,你会如何回答?—— 帝王之都。
6
凯文·林奇是个务实严谨的研究学者,为了搞清楚城市物质形态与城市可意象性的关系,他带领研究团队,徒步走访了三大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街头巷尾,他们拍照、采访、绘图、观测、思考、分析,试图客观地找出城市设计的规律,辛苦劳累,整整5年。
从来都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这一重要著作《城市意象》,看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因为他的参与和努力而建立的城市规划系,已经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人们为了纪念他,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用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林奇的实地调研,认识美国的三座城市,更具象地搞懂城市意象的概念吧。
那么,对三个城市的考察,他都发现了什么呢?
我们下次讲。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