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3-2:你脑中的城市印象,都源自于这五大元素(下)
文/杜豆豆
接续上节内容,这节继续讲城市五要素的另外三大要素: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对元素的相互关系、意象变化和特征做出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df2d082acc1e98ab.png)
3
区域在城市元素中属于较大块、可进入、可作为外部参照的二维平面元素。
波士顿各具特色的区域很明显。泽西城的区域则更多地依赖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聚集区。洛杉矶区域很薄弱,只有市民中心和一些沿街片区可称为区域。
区域能被识别出来,关键是有共同主题连续性特征,这些连续主题特征经过特殊符号强化会形成强烈的单元组而被人们所识别。
比如,说起贝肯山区域,人们会想起它狭小陡峭的街道、历史悠久的砖砌连排住宅、安静的气氛和路上的上流社会行人。而洛杉矶的小东京,虽然有特别的亚洲面孔和日文,但并不足以鲜明的区域特征。
区域的边界特征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都是明显具体的,也有些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波士顿公园和查尔斯河边界很清晰,但市中心购物区的边界就难以描述清楚。甚至有时,区域边界太强硬反而会让城市显得割裂无序。
区域会呈现不同的内向和外向特点。内向是指不和外部联系,反之,外向则是寻求和外部联系的状态。比如,波士顿的中国城就是功能上自给自足的内向型区域,而波士顿公园则开放的外向型区域。
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或孤立、或连片。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区域大都孤立,波士顿的区域则片片相连、联系紧密。
4
节点就像古代的驿站,是点状元素,具有战略焦点的意味。它分为道路交汇点和特征聚集点两种。
第一种,道路交汇点。道路交汇点之所以重要,一个是因为它决定着人们下一步要往哪里走的选择,再一个它还常常是人们识别进入该城市的标志。比如,当你下高速进入北京城市主干道收费站时,毫无疑问你会感觉进了北京。
另外,功能重要性也会造就节点的意向形成。比如,北京西直门转盘虽然很混乱,但它并不影响人们将其作为二环路节点的印象。同理,地铁站和火车站对于经常乘坐它们的人来说,一样具有焦点意义。
第二种,就是特征聚集点。这类节点因为共同主题或者活动聚集而形成。比如,洛杉矶的珀欣广场,空间开阔,景观独特,植被茂盛,常被用于演说集会场地,就是个典型的节点。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个欧式广场节点典型代表。它开阔的空间与周边狭小曲折的道路,对比强烈,易于辨识。同时,它和大运河的关系,以及广场上极具特色的标志物,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了威尼斯城市意象象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f24ba340b951a899.png)
5
标志物是外部参照点状元素。对长期居民来说,他们更倾向依赖标志物来认路。
单一性和独特性是标志物被选择的最重要特征:独一无二、特征鲜明。
要形成单一、独特这两大特征,有两种方式。一是空间上占据独特位置,二是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举个空间特性的例子,比如,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就是因为形态高大,远远就能看到而成为了判断大方向的地标性建筑。
但空间特性并不单纯只是高大,还可以因为通过自身退让和高度对比而凸显。比如洛杉矶第七街有栋两层建筑,后缩建筑红线10英尺,被称为“灰姑娘”,和整条街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局部对比而引人注目。
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视觉特征,也会成为标志物。有些是因为自身形态特异,比如北京三环边的CCTV“大裤衩”;有些是背景对比太强烈,比如整洁的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堂从周围肮脏的环境中突兀而出。
另外,道路交汇点附近的、具有历史意味或和城市本身功能相关的元素,也能成为标志物。比如波士顿的市议会大厦就是历史意义和功能本身形成的意象标志物。
单个孤立的标志物一般很难成为城市意象,通常都是形成一组后互相强化,才会让人们更容易在穿行中识别。比如,北京国贸四角成组的高楼大厦,就是这样连贯不断的标志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d2654d603a9ef658.png)
6
从前面这些对城市五要素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发现:
第一,城市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可能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互相破坏。
比如,标志物过大过小,布局不当,会破坏区域。道路不协调,也会导致地区割裂。
道路是主导元素,道路交叉点和交通终点处形成节点,节点辐射开来影响区域,因为标志物的存在而得以加强,边界用来界定区域,而区域则以更为包容的大尺度形成整体个性,所有元素共同作用,形成复合体,才造就了最终综合被感知的城市意象。
另外,意象是一个连续的领域,某个元素发生变化会影响到其它所有元素。比如,中央公园形状的扭转,会导致整个波士顿的意向发生变形。
第二,城市意象是会变化的。
对个体来说,不同尺度下的城市意象会不同,比如同一个人,看国贸双子座的高楼顶端,会觉得很明显,但到楼下感觉其底部,又可能没什么显著的。另外,自然环境因素也会对城市意象有影响,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北京是不同的。
第三,不同个体的城市意象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人能认清附近所有的建筑,有些人则只能记住老房子。
第四,人们对城市意象的认知,是有规律的。
这种认知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对单个元素的认识,相互之间几乎不产生联系;然后慢慢元素开始组织起来;之后脑海里开始出现大致的结构,最后才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结构,让人能理解城市,可以在城市中自如穿行。到这最后一步,才真正是形成了有价值的城市意象。
好了,今天为你介绍完了城市五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特征和认知规律。明天,继续为你讲解如何利用这五要素,设计一个可意象化的城市。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c4f1689db6a191b4.png)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