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读书婚姻育儿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

作者: 新宇深阅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00:35 被阅读177次

    南怀瑾老先生在讲解《孟子》时,说到孟子的一个理念,让我一下子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理念就是“父子之间不责善”。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父母不过分要求子女,同时,子女也不过分要求父母。

    可是,现实生活中,让父母不要求子女,实在太难了。尤其父母总觉得“我要求你,那是为了你好”。

    董卿

    董卿就曾说,她的父亲对她特别严厉,“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父亲永远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她。

    她说,“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所以,尽管她早就从无名小卒蜕变成了“央视一姐”,也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但她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她这样形容对自己的不满意:“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坐在沙发那地毯上,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

    以至于到现在,每次在节目中提到关于父母的话题,见惯了大场面、一向落落大方的董卿,也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回忆,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爸爸出差,如果有两天不用和爸爸一起吃饭,简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虽然无数闪光灯打在她的身上,你能说,她活的非常幸福吗?父母严格要求的声音已经内化为她自己的声音,所以她对自己的苛责就像刀子一样,时不时就在心上来一刀。这样真的幸福吗?

    父母以为对孩子好的要求,其实孩子未必乐意,即使最后孩子很成功也未必领情,还造成了亲子之间永远的一道伤疤。

    有句话叫人无完人,父母何必非要求孩子那么完美呢?多一些包容和鼓励不是更好吗?何必苛责他、要求他?

    梁启超

    做父母的可能会说了,如果我不要求他,让他自由自在的,以后人生失败了、考不上大学了,一定会怨我啊。

    如果让孩子随意发挥、自由成长,孩子就一定不能成才吗?

    我们来看看有9个孩子的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吧。

    你一定觉得,9个孩子,梁启超得累坏了吧。像现在的家长,检查一个孩子的作业还鸡飞狗跳、动不动河东狮吼的,要是9个,那还得了?

    不过你想啊,既然梁启超是近代这么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那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会有特殊之处吧。

    看结果,确实是这样,因为他培养出了3个中国院士,一个经济研究学者,一个诗词研究专家,一个著名图书馆学家,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新四军早期革命者,还有一个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

    他这些孩子,怎么教的个个都成才了呢?

    他的秘诀就是:绝不责备。

    他在1928年5月13日给子女的家信中写道“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信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他不仅对孩子的功课绝不责备,还宽慰孩子:就算考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为了学习而着急上火生病了,那样我才不放心呢。

    他在另一封家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也就是说,他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比,也不逼孩子一定要怎样怎样。在他看来,事业不分大小,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自己为自己负责,那就是第一等人物了。就是,管别人干嘛。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诀窍就在于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因为,归根结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生活也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谁也替不了。

    所以,如果真的为孩子好,父母就学会信任、学会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负起责。

    我们开头说了,“父子之间不责善”是双向的。不仅父母不过分要求子女,同时,子女也不要过分要求父母。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电影《入殓师》,名字有点吓人,但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影片。

    主人公小林本来是一位大提琴手,因为乐队解散,他失业了,阴差阳错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结。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和妈妈。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而他心中一直怀有对父亲的恨

    有一天,他收了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经过了激烈的内心挣扎后,他去为父亲料理后事。

    在为父亲做入殓工作时,他发现父亲的双手紧紧握着什么,当他用力地打开父亲的双手时,一颗小石头露了出来,那是“石头信”。顿时,他的内心翻滚起过去的回忆。

    在他6岁那年,父亲与他交换了“石头信”。父亲告诉他,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远方的人是通过石头去表达对亲人的惦念,这就是“石头信”,石头的大小,光滑与否都与思念深浅有关。信所代表的含义,要靠自己的内心去感受。

    父亲直到临终,紧握在手心的,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石头信。看到父亲手中的石头,内心也重启了父亲对他的爱。

    都说父爱如山,是因为相对于母亲的爱唠叨,父亲更沉默一些,感情也更内敛。他可能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但不代表他没有。

    小林的父亲,其实也只是个普通男人,在没有与妻儿团聚的若干年里,他心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谁都无法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特别是自己的父亲。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自己的想象解读父亲,但真实的父亲是什么样,他内心对我们怀有怎样的爱,可能我们并不清晰。

    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感受过伤害,对一些事情无法接受,对父亲会有怨恨。而当你真正看到父亲的爱,那份埋在心底的深沉的爱的时候,你就能理解他、接纳他。

    所以说,子女也要做到“不责善”。

    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子女埋怨父母做的不好的信息,但我依然相信,父母对子女有着深深的爱,只是那份爱经常被一些别的东西掩盖,只有用真心才能发现。

    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父母也是人,所以他们也并不完美,作为子女又何必要求父母那么完美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t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