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成长励志想法
我们与城市,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交易

我们与城市,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交易

作者: 十七号骑士团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21:53 被阅读9次
春运的北京站

春节期间的北京,像是个刚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而且是名次不太理想的一个,一方面是“终于能喘口气”了的庆幸,一方面是狂欢散场后落寞。经历了年终的高潮迭起,从腊月二十开始,外来务工人员便陆续踏上了返乡之路,这座城市开始变得安静,变得慵懒。这场一年一度的人口迁移声势浩荡,但因为有去有回,所以与逃离截然不同。整体看来,快乐大于悲伤。拜迁移所赐,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一年比一年好;而异乡人也有了机会,思考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1.只不过是一场交易

对于北漂,有人敬而远之,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勇往直前奋发图强,也有人不紧不慢乐在其中。可无论怎样,人们对北京仿佛始终有一种社会学偏见,一提到它,脑海中总会萦绕着励志、艰苦、迷惘、眼泪、一无所有这样的字眼。若要追根溯源,我更宁愿相信是浩如烟海的歌曲、影视作品使然(直白一点的话就是汪峰和陈思诚了),这些艺术品无时无刻不在传达这种偏见。不能否认它们的精彩,但至少应该有人来怀疑它们把任何城市都会有的心理状态一股脑推给北京的行为是否科学。如果说“艺术和科学总是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重逢”,那在看待北京这个问题上,艺术和科学想必都只刚刚走到了半山腰。

八百万人来这里,理由可能有八百万种,历练学习有之,打工挣钱有之,创业圆梦有之,服务人民有之,改变世界有之……但有多少人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来的呢?进一步说,生死之外,哪一座城市是“不得不”的选择呢?北京不是,上海广州不是,成都可能也不是。人对城市的选择,在一个城市的去留,甚至议论的姿态,更多的应该从经济学意义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学意义出发。在任何城市工作多少年,客死他乡的伟大和悲壮都是无稽之谈。

致敬亚当·斯密(图片来源于网络)

薛兆丰教授在他的经济学讲义第一章,便引用了亚当·斯密划时代的观点来作为标题——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当然,他的核心并不在狭义的慈善。他想说的是,商业对推动资源配置,改善人类生活的作用。商业是社会运转最基本的逻辑,也是人与城市关系最重要的前提。我们与城市,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交易,跟去菜场买米买菜一样,买卖双方,你情我愿,各取所需,彼此成全。

为什么是商业?学习薛教授经济学课的时候,我做了一段笔记,把商业社会形成的逻辑阐述得很清楚,不乏学究气,但是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肯定会有帮助。

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想要,并且人的需求总在变化升级,这决定了好东西永远都不够用。不是每个人都能环环有房,甚至不是每个人都能衣食无忧。资源稀缺催生了分配,分配的方式五花八门却大多存在硬伤。就像一个馒头,暴力争夺会得不偿失;排队先到先得会浪费劳动力;随机分发不能保证供需匹配;按智力按地位分配,又会让人好逸恶劳。不合理的分配方式让社会倒退,于是“按需分配价高者得”成为主流原则。既避免了无谓浪费,也匹配了供需;既维持了社会公平,还激励着人们去创造价值。

公务员办公、农民种地、工人搬砖、商人经商、产品经理写PRD都是在创造价值。接下来你会发现,每个角色创造的价值常常会有盈余,但价值范围都相当有限。公务员要玩游戏,但不会编程;农民要打电话,但不会做手机;工人要建筑,却制造不出大型机械;商人要出门,可能没时间开车;产品经理要吃饭,又不会种地。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活下来,如果不去交易,每个人又都过不好,交易带来了福祉。

图片来源于pexels

我们与北京也是一场交易。我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但是如果来了能换到更好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在别的城市不能等价换到,那“来”这场交易就是划算的。我们可以离开,也可以不离开,但如果离开可以换到更好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在北京不能等价换到,那“离开”这场交易就是划算的。这是北漂的经济学意义,聪明的人会抛弃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褒贬抑扬,老老实实,在商言商。

2.一场划算的交易

战国时的蓟,魏晋的幽州,大辽的燕京,元的大都,明清的北京城,民国的北平。上下三千年,历史风云变幻之中,这座城市总是赫然在列。我对北京的过去算不上熟悉,只是对中学历史课还残存了些零星的记忆。关于北京,有个词印象尤为深刻,那便是“进京赶考”。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披星戴月却悬悬而望;毛泽东从西柏坡入主北京之际,也特意解读过这个词,个中道理大同小异。对某些人来讲,北京是一个能让他们变得更好的地方,即便他们是外地人。

天坛一角

我做了一些不成熟的统计,从中多少可以获得一些启发。关于就业:2018年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作为一个专业的调研人,我不觉得这个指标天衣无缝),而北京一直在1.5%以内,北京是全国饭碗最稳的城市。关于医疗:全国772家三甲医院,北京占了35家,从每亿人的三甲医院保有量来看,是平均水平的3倍,北京是最能够“病有所医”的城市。关于教育水平:全国有本科学历的人只有4%,而在北京的常住人口中这个比例是20%,在这里我们接触的人会更有文凭。高下立判的对比不胜枚举,但大多时候,我们习惯将这些数字与“人均房产证保有量”放在一起,以至于它们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这句话天生就有一叶障目的魔力。

因为个人喜好,平时关注独立音乐甚至多于自己赖以生存的互联网行业。2016年网易云音乐面向全站2万多认证音乐人做了一组问卷调查,推出了《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有12.6%的独立音乐人扎根在北京,在33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北京的音乐人不乏宋冬野、赵雷、马頔这样的土著,但更多的还是“外乡人”。从邯郸的小河晓利,到摇滚之乡的万青;从黄河上游的野孩子,到鲁南农村的杭天;从麦积山的刘东明,到被追捕的钟立风;从东村的左小祖咒,到工体东路的李志。这些人都得到过北京的恩惠,沉淀了作品,积攒了人气,赚取了收入。而北京对我的恩惠则在于:在这里,我看了他们所有人的现场演出。

2014年在麻雀瓦舍的刘堃

以前有人说,“只有北京才能养活这么多的独立音乐人”,足以见得这个城市的多元和包容。周云蓬在他的随笔集《绿皮火车》中曾将离开北京形容为“胜利大逃亡”,说“即使住上一百年,我也还是个外乡人”。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只是在诗意的表达,艺术往往比经济学更能引人共鸣,以至于显得他的北京之行一无是处。但如果他不来,对乐迷、中国民谣和他自己无疑都是巨大的遗憾。

截至2018年末,北京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有2154万人,其中外籍人口将近800万,算上不在案的人口,这个数字会更高。虽然这些数字近两年出现了万级的下滑,但这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在江河日下,只是证明了其他地方在蒸蒸日上而已。变得更好的核心要义并不是离开北京,而是去一个更好的地方。离开的意义不在于这里有多么不好,而在于,离开可以变得更好。离开的目的,应该与我们所有人来时的目的一样。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对“经济人”最基本的假设。

3.城市需要它的客人

来北京五年,我算是“外乡人”中的异类,每年都能坚持到最后一个工作日。这一天不仅能享受“法定”的早退特权,要是运气好还能赶上老板亲手发的福利。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有机会体验春节期间北京的生活,正因如此才开始明白了,城市与它的客人是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临近春节,伴着“外乡人”或者说“交易对象”的离去,北京开始进入冬眠。因为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这种变化总是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

八九点钟的北京

每天晚上在地铁口卖玉米的大妈走了,卖书的大叔、卖鲜花的大姐、卖韩国榨菜的小哥,通通消失得无影无踪。坐享其成的城管忙着过年,可能没想过,如果这些离开的人不再回来,自己也将面临着失业的危险。

从小区到地铁站的三轮摩托车会从五块涨到六块,再涨到七块。而如果你觉得滴滴打车会更合适,一打开App你会发现,滴滴也加了五块春节服务费。就连公司通勤班车的发车逻辑也从坐满就走变成了点到发车。交易可以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前所未有的真切。

如果你腊月二十七才发现自己的头发有些长了,一定要立马找一家营业中的理发店理发,即使驱车5公里也要去,不然整个新年你可能都会嫌弃自己邋遢。北京的理发店大多在这一天关张,要正月初十才会逐渐恢复营业,有些甚至会休假到大年之后。这期间,找个理发店,并不会比程序猿找对象简单。

图片来源于pexels

平日的北京有多热闹,春节期间就有多冷清。当然,这期间也有令人高兴的元素。往日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地铁十三号线,这几天显得异常宽松,甚至上班高峰期还有了座位,甚至一个人可以坐两个座位,只要你愿意。山河一片红的早晚高峰焦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路畅行无阻的肆无忌惮。这世界在很多时候对绿色都有偏见,甚至深恶痛绝,但对地图上的绿始终格外宽容。

即便如此,我也站在“经济人”的角度思索过,如果春节离开的人都不再回来,那北京的几百座桥绝对没有蔡国庆老师歌里面那么瑰丽多彩。那几十条“城市的血管”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病入膏肓。思来想去,发现北京还真的需要它的客人,从这些沉没的成本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这场交易,它也孤注一掷。城市与它的客人也正是在来回的交易之中,日复一日,相依为命。

4.幸福掠过城市

既然是买卖,就要有始有终。在北京认识的朋友,这两年已经有人开始离开了,有的回了成都,有的去了杭州,有的回了重庆,有的去了大理。聚会或者聊天的时候,我最怕听到他们说后悔自己的离开,更怕他们说羡慕别人还能坚守。在与城市的交易之中,每个人都有选择以及再次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学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也可以推崇“隐居于俗世,避世于朝野”的东方朔。找到最合适的“场”,就是最划算的交易。你羡慕他在小城市老婆孩子热炕头,他羡慕你在大城市不羁放纵爱自由,相互吹捧固然怡情,但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羡慕,就都不高明了。相比之下,“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样的表达方式似乎更为可取。在2018年的总结《你没有待查收的年度账单》里,我写过这么一段话:

不要以城市大小来谈论生活,不要高估一个大城市的伟大,也不要低估一个小城市的丰富。经济、文化上它们可能大相径庭,但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百态上,大城市只是小城市放大版的投影,人多一点罢了,并没有把生活推倒重构。生活仍旧是一张网,网可大可小,但我们从不是漏网之鱼。

交易要找对城市,更要找到自己,即便我们的肉身不得不寄居在某片行政区划的土地之上,城市也只是生活沧海的一粟。找对了城市我们可能有房有车,找对了城市我们可能年薪百万,找对了城市我们可能皮肤Q弹容颜不老,找对了城市我们可能兄友弟恭母慈子孝……但这些稍纵即逝的“高峰体验”都不是幸福的全部。

中关村,海淀堂

幸福在哪里?有很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对幸福进行过研究和定义,精彩纷呈,但对城市却只字不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祸福相依,于是将幸福称为“攻坚克难时顺带而来的真实情感体验”。心流之父米哈里,认为幸福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的投入和集中”,倡导要保持内心的井然有序。日本认知神经科学家佐藤弥,发现幸福是“大脑楔前叶中的灰质数量的增多”,“不幸福”这种病可以药到病除。而伟大的理论往往殊途同归,最后他们都说,幸福可以通过冥想实现,在幸福面前人人平等。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说幸福与城市毫不相干,那一定是句谎话。我们不能为了拍心理学家的马屁就泼经济学家的冷水,更不能与城市化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多元思维模型教会的圆滑告诉我们,理性的看待自己与城市的关系,在这场交易中去追名逐利、精打细算,但别忘了享受属于自己的旅程。

可别忘了享受属于自己的旅程。

相关文章

  • 我们与城市,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交易

    春节期间的北京,像是个刚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而且是名次不太理想的一个,一方面是“终于能喘口气”了的庆幸,一方面是狂...

  • 交易

    你想要的不过是交易 所有只是一场交易 我交了心 你想要的只是利

  • PureQuant使用功能介绍(一):通过一行代码实现下单交易

    在我们进行量化交易的过程中,其实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下单交易。 首先我们使用pip命令: pip install ...

  • 所谓人生

    所谓人生, 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别离。 我们与童年离别, 与故乡离别, 与青春离别, 与友情离别, 与爱情离别, 一...

  • 你不是把红包看的太重,就是把自己看的太轻。

    物质混杂的爱情不是爱情,只不过是一场金钱与身体的交易罢了。 01 如果女人用红包衡量真心,那么不管包里是多...

  •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人与人而言, 不过是一场聚散离合。 天地与我们而言, 不过是容人之所。 我们与天地而言, 不过是匆匆过客。 数十年...

  • 所有的择偶不过是一场交易

    人生啊,说到底不过是一场交易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

  • 开个价吧?

    《说服》8-14章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易。可能是时间与钱的交易,或者是人情交易,只要是交易...

  • [女性世界]白露心语

    白露心语(二首) [中国]白露 (一) 结婚是爱情的坟墓 离婚不过是一场交易 像一件商品 双方可以讨价与还价 立案...

  • [女性世界]白露心语

    白露心语(二首) [中国]白露 (一) 结婚是爱情的坟墓 离婚不过是一场交易 像一件商品 双方可以讨价与还价 立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城市,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交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wi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