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在打败纣王以后只活了三年就去世了,但是他在这三年里干的事可不少。
关于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最有名的就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典故了。这个典故出自姬发和他的弟弟姬旦的对话,记录在《史记》里。但是真实的情况很可能被掩盖了。
包括《史记》在内的许多正史在武王灭商后的描述里都说,武王姬发只在中原逗留三个月就回返岐周了,并且发出和平的信号。
可是我们知道,黄帝时中国号称华夏万邦,商朝时也号称有三千诸侯,可是到了周就只剩下八百了,而且其中有大多数都是周人的皇族和功臣建立的。那原先的诸侯都哪里去了?他们头上突然多了个周朝委派的诸侯,这些地头蛇就这么甘心把权利交出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权利的过度通常都伴随着流血冲突,灭商以后。史书上风平浪静了很多年,除了姬发的两个弟弟勾结武庚做过叛乱的事,一切就显得那么安稳。分封过程顺利的出奇!
事实上有其他史料对这段历史,有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描述,《逸周书·世俘解》:"……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这上面说武王姬发灭了商以后并没有立刻回到周地,而是分别派遣了军队对四面八方曾经商人的属国进行征讨,也包括纣王苦心经营的东南徐州等地。杀敌一亿十万余,俘虏三亿零三万记。(有十万为亿的说法,待考证)灭国九十九。服国六百五十二。
数字很夸张,但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纣王在东南方的商人军队主力在这个时候向武王投降,当然也有部分军队失踪了,有人说失踪的军队跟萁子去了朝鲜,也有人说他们去了美洲。反正查无实证。而其他被灭的国家就不见于史书了。
这些说法确实很颠覆我们的认知,但是如果尝试从这个思路去思考一下周初的问题,很多事情就都能解释了。
周人用于分封的土地不可能是凭空来的,分封也是一种政治手腕。如果把宗亲功臣封到地方。要么是当地原本的势力已经被灭,要么就是畏惧周人武力不得不屈服。但同时也必然有不服从周人统治的诸侯存在。
周人本来是发迹于关中地区岐山一带的,中间有很长时间处在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对于中原诸国来说,周人在文化经济上都是很落后的。
落后的周人利用了三代人完成了对商的颠覆,首先是武王的爷爷季历扩展军事,四处征伐,而周人正是靠武力崛起的。文王广施仁政,得到的很多诸侯的支持,获得了人心,而到了武王则一战功成。
武王伐纣之后,有很多诸侯仰慕文王的仁义服从周人,但更多的东方部落却是因为畏惧周人的武力。
至于剩下来的就是要被灭国的,这些诸侯国有可能是看不起曾经落后的周人,也有可能是本身实力强大,想做一方霸主,更有甚者就是商人的支持者。
这么一来,只要有人敢于反抗分封,那么就能证明是周人的反对者了,周人对于分封制的这种考量通常被后人忽略了。也许分封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扫清地方的反抗势力。
分封的行为成了周人打扫天下的工具。商朝残留下来的诸侯稍有不从就被清理到历史的垃圾箱,可悲的是,由于周人的掩盖,这些诸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分封的过程并没有随着武王姬发的死而结束,后来还有周公的大规模分封的活动,但是那时候分封所面对的问题又变得不一样了。
武王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开始树立天下共主观念。而周公要解决的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了。
当然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规律做出的猜想,并没有得到史料的充分认证,但是有一点是得到考证的。
关于祭祀的问题,在商末也就是纣王的时代,商朝对于使用人牲祭祀采取了限制的政策,也减少了人的殉葬。在武王宣布的纣王罪状里,也有不注重祭祀这一条。而对周初的考证却发现了大量的人牲,就是使用人来做祭品的事情,这一点周人远胜于商朝末年。这件事是不是也很颠覆想像?
想看更多历史【连载:24】,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