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老作家冯至与他的散文结集《山水》

读书笔记:老作家冯至与他的散文结集《山水》

作者: 山深闻鹧鸪_lm | 来源:发表于2023-05-04 12:54 被阅读0次

大概是在去年的6-7月间,与朋友们去了趟新疆。回来的途中,在飞机航班上闲得无聊,随手取了本靠椅后背上的航空杂志进行翻阅。注意到其中有文字介绍老作家冯至的散文集《山水》。

老作家冯至是知道的,只是,有时候会把他与另一位老作家冯亦代混淆起来。很早之前,就买过一本冯亦代的散文集《漫步纽约》,读过,那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散文丛书。但一直没有看过冯至写的书。

遂在到家后,通过孔夫子旧书网,网购了《山水》这书。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22年03月1版1印。

在百度上,有介绍冯至的文字: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河北保定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家冯至(图片来自网络)

书是很快就阅读了一遍。但阅读笔记一直拖着,拖泥带水的,直至今天,方才把它给结篇了。

这书,感觉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上个世纪20-40年代的特点,读起来有些不习惯。文章的写作年限,由1930年~1946年,期间的跨度有十六年。书的内容不是我感兴趣的那部分。但尽管如此,本着开卷有益的宗旨,我还是读完了它。

本书目录

以下是阅读本书时所做的一些文字摘录:

※《重印「山水」前言》

&人的观念可以改变,思想感情可以改变,白纸黑字印出来的文章却是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在当年战火连天、生活极端艰苦的岁月里,我在其他的创作与研究之外,星星点点地写了少许朴素的散文,作为一段平凡的心灵记录,也不无历史性的意义。

&重印《山水》,恰似重阳过后送来一盆菊花,但愿花的色香没有褪尽,不至于像苏东坡在词和诗里一再感叹的“明日黄花蝶也愁”。

&伤逝之情,难以遏止。

&哀乐与共

&“悟以往之不谏”却无力“知来者之可追”,这可能是老年人常有的处境。

&几番踌躇

※《C君的来访》

&重返这久经阔别的故都

&尾大不掉,拖泥带水。

&矫枉过直

&先是委曲求全,后是司空见惯。

※《蒙古的歌》

&盘桓

&遭逢一次

&泾渭分流

&骤然

&摩顶祈福

&溷在中间。溷,“混”的异体字,本意浑浊。

&鲁钝而又朴质

&萦绕心臆

※《赤塔以西~一段通信》

&互相矜持

&有些愕然

&一觉醒来,日已西斜。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天使的面庞

&纷扰

&没有消歇

&哀凉的琴调

&口角眉目间含着一缕微笑

※《两句诗》

&常常夹着一本书,到山里去散步。散步而夹着一本书,是一种矛盾。因为若是把心沉在书里,势必把四围的风景都忘却;若是不能不望一望眼前的树木以及远方的原野,书,就往往难以聚精会神地读下去。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唐 · 贾岛)

&我深深觉得,里边写着这两句诗的那薄薄的一成线装书已经化成自然里的一草一木。

&明心见性

&这只有像贾岛那样参透了山林的寂静的人才凝练得出来,无怪乎他在这两句的下边要自下注解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怀爱西卡卜》

&当我临行时,我想,这一年的居停,在我生命的途上,好似误了一班火车,和一座生疏恬淡的野站结下一段因缘,但是下列的火车终于驶来,我也就不能不登上郁闷的旅途:别时恋恋不舍,此后恐怕也难有再见的机会。

※《罗迦诺的乡村》

&煞是有趣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浓郁的故乡气味。

&违阔许久

&中午是无边无际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窸(xī)窸窣窣(sū)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晞,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绿得透明,像是碧玉一般,湖山寂静,它也一动不动,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入草的深处。

&摩拳擦掌,钩心斗角。

&漂流无定

&行装甫(fǔ)卸

&皮靴橐(tuó)橐

&他仿佛在叙说与他无干的旁人的事

&人、动物、植物,好像站在一个行列上,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各自有他的勤快,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这样,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周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变幻。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像不发生一点关系。

※《在赣江上》

&宛转自如

&实在使人有些懔(lǐn)然

※《一棵老树》

&蹒蹒(pán)跚跚(shān)

&枯竭

&转瞬间烟云布遍四山,大雨如注。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宛宛转转

&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采撷(xié)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俯拾皆是

&野狗的嗥声

&不期然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人的高歌》

&无论是僧是俗,发了愿心。

&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一般地晴朗。

&巉岩

&朽败不堪

&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

&视以为常

&跟平素一样

&白天吃斋念佛,夜里和衣而卧。

&似信似疑

&穷乡僻壤

&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作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山村的墓碣》

&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

&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

& 瘴疠之乡

&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倒遇不到。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

&迥然不同

&别饶风趣

&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事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动物园》

&那痴情放荡的畋(tián)猎生活

&他的四壁悬挂着的猎具上仿佛还没有退尽野兽的血腥,虫蛇的毒液。

&晴朗的下午,咖啡店把桌椅都摆在大街的两旁,坐遍各式各样的男女。大都市里复杂的声音侵到这屋子里来,更显出这老人的寂寞。

&他多少年的光阴都在他乡度过,回到故乡后,故乡的一切都变得生疏了,曾经消谢过他的华年的那些地方,反倒成为他所怀念的家乡。

&热带的沙漠,森林里的沼泽,一望无边的草莽。

&从死字里唤回当年活的山水,他感受得一天比一天深。

&转瞬间

&血肉狼藉

&狼藉不堪

&平素

&侍立

&再也没有争奇夺艳的妇女,再也没有衣履翩翩的绅士,正午的阳光下他好像又恢复了青春,回到他所梦想的旷野的热带。他壮年的血又在他身内循环,他从他的记忆里唤回来沙漠,唤回来沼泽,唤回来森林。

※《忆平乐》

&潮涌一般

&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的澄清

&山是那样奇兀,水是那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睡眼朦胧

&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边岸的风光以及平乐的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

&他们都和山水树木一样,永久不失去自己的生的形式。

&朋友们常常因为对于自己的民族期望过殷,转爱为憎,而怨恨这个民族太没有出息。但我每逢听到一个地方沦陷了,而那地方又曾经和我发生过一些关系,我便对那里的山水人物感到痛切的爱恋。

&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

※《后记》

&这些地方虽然不在这小册子里出现,但它们和我在这里所写的几个地方一样,都交织在记忆里,成为我灵魂里的山川。我爱惜它们,无异于爱惜自己的生命。

&明心见性

&在人事里,我们尽可以怀念过去;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万古长新。

&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山水越是无名,给我们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这些风景里出现的少数的人物也多半是无名的:但愿他们都谦虚,山上也好,水边也好,一个大都会附近的新村里也好,他们的生与死都像一棵树似的,不曾玷污了或是破坏了自然。

&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质朴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颗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再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他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因为无论在多么黯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就是那些杂文的写成,也多赖这点微光引导着我的思路,一篇一篇地写下去,不会感到疲倦。※※※

看以上的文字摘录,似乎是对书籍进行第二次阅读。采用这种方式,无非是想加深点印象,让略显空荡的记忆库多少能留下点阅读的痕迹,也就是常说的勤能补拙吧。有人说,记忆力超群是要当一个作家的基本要素。的确,过目成诵是让人羡慕的,良好的记忆再辅以大量的阅读,会让有志于写作的人在知识积累的深度与广度上与常人拉开距离,从而下笔如有神。而自己天生不具备这种异秉,只能脚踏实地埋头耕耘,莫问收获。

2023年05月07日发布于「简书」;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完】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作家陈喜儒与他的散文结集

    因为阅读散文家何为的《北海道之旅》和小说家韶华的《北海道纪行》二本书,得以了解了中国作协的陈喜儒先生。1981年5...

  • 读书笔记:《半岛集》与作家丁宁夫妇

    出生于胶东半岛的女作家丁宁的散文结集《半岛集》很早就已看过,还做过读书笔记,并在2011年02月12日发布于「新浪...

  • 散文|老冯

    大年初一,老冯来给爸妈拜年。 爸爸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身上盖了一条薄毛毯。冬日斑驳的阳光照在他衰老的躯体上。他老了...

  • 读书笔记:读作家孙犁早期散文结集《津门小集》

    老作家孙犁的早期散文结集《津门小集》也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的,这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天津百花文艺...

  • 浅评《走出村庄的人》

    黄兄写的书评: 《走出村庄的人》是安徽籍作家林建民老师的散文中精选60余篇结集而成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多篇作品已在国...

  • 山隐

    题记: 岁在丙申初秋,与画家冯天才老师交流文艺创作,甚是畅快,冯老即兴挥毫,瞬间便有山水田园,飞瀑深潭,观后有感随...

  • 品《花萼与三叶》,培养子女的书香之气

    《花萼与三叶》是作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花萼...

  • 读书笔记‖无所谓

    这是冯唐的新书,收录了一些新的散文。 kindle里下载了很多作家的所谓的全集,但只有冯唐的全集,我读得最全。 冯...

  • 给散文作家席星荃的新散文集写的短评

    老作家席星荃新出了一本散文集《祖先的村庄》,由7篇长篇散文组成,每篇2~3万字。他曾获得冰心散文奖。而今古...

  • 2022-11-26

    冯至《伍子胥·江上》的准确解读 2022-06-29 14:56 冯至《伍子胥·江上》的准确解读 蔡宏伟 现代作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老作家冯至与他的散文结集《山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yx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