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叠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这个故事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很多人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复杂,有种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以至于发生“听不懂—厌倦—放弃”的恶性循环,那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学会—喜欢—上瘾”的良性循环。那如何拉近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呢?那就是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使数学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的已有经验,让数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听懂了,自然就喜欢了,喜欢了,自然就接纳了。我赞成这样的理念,突然想到最近学习的一道应用题:
“女生有16颗糖果,男生比女生少7颗,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几颗糖果?”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邀请孩子们喜欢的“智慧老人”来突破教学难点,让孩子们自己来想象,感受学习的乐趣。当第二个条件出现后,我请智慧老人出来,请大家猜一猜智慧老人可能会说什么?
一个男生站起来,学着智慧老人的样子,摸摸胡子,说到:“小朋友们,你们要先把男生的糖果算出来。”
我追问:“为什么要先算男生的糖果数?”
学生马上回答:“不先求男生的糖果数,怎么能求他俩一共的数量呢?”
一句话道出了本题的解题关键,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此题。接着,我又把“男生比女生多7颗”改成“男生比女生少7颗”。
“猜猜这时候智慧老人又会喊什么呢?”
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低声说着:“孩子们,注意啊,题目中“多”字变成“少”字了,可要多多注意了!”
在模拟智慧老人的游戏中,孩子们审题特别认真,很快完成了挑战,在后续的学习中,对于这类问题,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巧妙地将新知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经过处理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使数学简单化,课堂变得高效。用熟悉的知识去理解复杂的内容,这样的学习会感到轻松愉悦,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