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我最大的收获一是观看了闫老师的课,并提出了自己的观课感受和一些小建议。二是通过公众号观看了一节全国初中一等奖优质课,授课教师是徐震,题目是The quarrel between wind and thunder,学生是青大附中的。
徐老师在和学生问候之后,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曾和谁发生过争吵。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cause effect)然后自然引入并补充完整了课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主要围绕wind和thunder的自我感受,发生争吵后,各自做了什么?感受怎样?来作为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造成的结果。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决问题,尤其关注细节。What did the wind feel?What did the thunder feel?
How did you know that? 等。
对于生词的处理,boom,crash,stomp都是通过肢体动作,形象地加以解释。bad temperted是在语境中理解的。
在引导学生总结出哪些是故事的开头——beginning, 哪些是故事的发展——developmen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We need an ending”
这也是最让我感兴趣的,让学生三人小组合作完成对故事结尾的猜测和表演。
角色一,wind,角色二thunder,角色三,narrator(旁白)
老师给出了学生创编的思路:
What did they say to each other? What did they do to the earth ?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at last?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无论学生创编的怎样,只要符合逻辑,都是可以接纳的。
两组学生进行了展示,然后老师再出示作者的故事结尾。并引导学生讨论对wind 的看法(喜欢或不喜欢)和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谈感悟。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有学生说,要知错就改,有学生说合作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说友谊很重要。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课后有评委现场做了评课,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篇文学性质的故事。(我觉得很像寓言故事。)
评委说,徐老师的课设计的很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说多交流多展示。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需要再加强一些。还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因为每一个结果都是下一个行为的原因,即因果链。可以从文本的整体性理解上再加以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