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之智,后人之荫

作者: 拾荒旅者 | 来源:发表于2024-09-02 13:1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9期“学”专题活动。

    “过犹不及。事缓从恒,事急从权;事缓则圆,事急则乱。”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这几日事情多,感觉自己总是处于一种忙碌渐至烦躁的状态。无福之人,休息日也醒得很早。起床走到阳台,听见窗外的鸟叫,一楼的平地上,悠扬的乐声中,有人在舞剑,有人在打羽毛球。这一切,忽然让我感觉,这世界原来可以如此从容不迫。

    我静静地站在阳台,感受这一刻的安宁与祥和。忽然意识到,我所感觉到的一切忙碌,其实不过是内心施加给我的的感受。生活,应该是有快有慢、张弛有度的。时间到了,必定为你预备最好的。

    你看这马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生活,早上急忙起床,急忙吃完早餐,急忙赶车,急忙奔波。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匆忙而慌张。所有的忙碌,总归是一阵子的事。许多纷至沓来的麻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乱了方寸,无比焦虑,问题会带来情绪,情绪却无法解决问题,一切终该有个该缓一缓的时候。

    说到“缓”,古人说“事缓则圆。”它的意思也很简单:碰到事情要沉得住气,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简单无比的四个字,实则蕴含大智慧。这句话中的“缓”,并非拖延,而是暂时的冷处理。这里的“圆”,也并不一定是指完美,而是最终接受最好的结果,或许它不尽完美。

    记得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武学奇书《九阴真经》吗?在金庸笔下,这本武学奇书博大精深,令天下豪杰无不心向往之。书中,老顽童周伯通曾经跟郭靖黄蓉讲述这部九阴真经来历的故事。说《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原是宋徽宗身边的一名宦官,受命校对道家典籍《万寿道藏》,自学成才,数年后竟从中悟得一身武功,居然达到能够飞叶伤人的地步,得到徽宗看重。

    后来徽宗派他带领大内侍卫去剿灭明教,他用他的绝世武功把敌人打得稀里哗啦。最终却因为寡不敌众无奈之下逃到荒山中了。他的敌人一气之下,将他的父母妻儿全部灭了门。于是身负血海深仇的黄裳,躲在荒山的山洞里,开始苦苦修习武功,他把当年跟敌人过招的情况一一复盘,在寻求破解之法的基础上自创了不少新招式,内外兼修,武功修为自是精进务必。如此不知不觉间,竟然已过去了四十多年。

    等他终于感觉自己有足够的把握打败仇家了。他便下山去找那些仇家,可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发现那些昔日的仇人都不见了。哎,原来,这些人都老死了。讲完这个故事,周伯通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压根不用费心巴力地去想什么破法,钻研什么武功,只须跟这些仇家比赛长命。四十多年比下来,老天爷自会代他把仇人都收拾了。”

    黄裳用四十年的时间,把他的仇家都熬走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结果。仰天长叹之后,一生执念的深仇大恨烟消云散,继而将其毕生所学所悟的绝世武功全都著述下来,于是有了《九阴真经》。

    这个故事与“事缓则圆”的道理颇有几分相通。

    曾仕强先生曾在一次演讲说到:“事缓则圆,就是任何事情,当它来到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去面对它,想要解决它,不需要。你要先想想,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它一定有原因,你就要缓一缓,你不要那么急,你两三天再下来,你这一劫就过去了,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事实上,当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时,则一切皆有可能皆有转机。但如果匆忙间让所有事情都下了定论有了结果,就再也没有迴转的余地了。

    欲速则不达,从容可致远。前人用“事缓则圆”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难以决定或无法定夺时,就不要急于决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们能改变的就必须要努力去改变,实在暂时没辙的,那就挺住,交给时间来处理。或许,许多看似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有时候反而因为你耐心的等待和从容的应对,变得不再那么棘手。

    孔老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作为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有对生活的不同领悟。

    前人之智,后人之荫。“事缓则圆”的道理,便是我这般后学末进最近深刻领悟的前人智慧,深感或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快节奏工作生活中做到临变不惊、游刃有余。

    图片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前人之智,后人之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mh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