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失 去 的 怀 抱 ——谈语文教学和教育的困境

失 去 的 怀 抱 ——谈语文教学和教育的困境

作者: 阅写达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07:47 被阅读0次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学习,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时无处不在。然而,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语文教学与学习,已经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茫然的困境。而在今天的学习和研讨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注意到的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技巧,以及语文工作者的素质和品味等硬件客体的东西,却常常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以致根本性的主体性问题:学习者的客观环境。

        其实,两者之间,我认为,后者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者的客观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情感与情操等关乎性灵和心性的体验与提升,是与心灵密切相关的,更与文字背后的自然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而今天,我们不妨在你我生活着的自然与社会中略微感受,就将会有一种深深的受挫感:生活与言语的相互脱节,行为与言说的相互背离。我们教育的是热爱,是诚信,是美好,是奉献………而社会呈现的是与之相反的另一面。现实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微薄之力,在强大的现实中瞬间化为乌有,就如影子见之于光亮一样,被消解得了无痕迹……

        客观环境,是一个孕育学习者的极其重要因素,是人正常成长发育的第二子宫。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更是如此。而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它是一个关乎心灵和灵魂的抚摸与体验的过程,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媒介,它是需要现实的环境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的,否则,再美的语言和情感,也无异于一个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美亦美哉,但难以拨动心弦,引起心灵的感应与共鸣,起到净化和提升人之心魂的作用。

                                                                                   一

        在工业化的当下,物质的日益丰裕,已使今天的我们,在感官上享受着一顿时代的盛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给自然带来难以承受的毁灭性破坏,给我们生活带来一系列致命性的伤害。

        今天的我们,暴殄天物,所吃之食物上至天空,下至水底,无所不及。由此,导致大量的生物的灭绝,食物链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失衡,酸雨、沙尘暴、太阳黑洞、沙漠化、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水位升高……一边是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一边是大片森林的轰然逝去;一边是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滚滚,一边是工业污水废气滔滔不绝;一边是餐桌上山珍海味如日剧增仍欲望不减,一边是飞禽走兽日益剧减正遭濒临灭绝之灾……

      正如王开岭在《森林被杀害,童话被杀害》里说:“物质繁荣以大规模消灭资源为代价,教育也随之变成了产品消费指南——远离自然物语和生命美学。”“对大自然来说,比受现代童话冷遇更悲哀的是:正因缺了画外的参照——外界已找不到本色的自然物象,才注定了她画内的缺席!即使现代卡通模拟出了自然界的‘诗情画意’,孩子们也会吃惊地睁大眼睛:真的么?”造成今天孩子们困境和迷惘的学习环境的罪恶魁首是“自私的成人”,使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孩子,与那个白雪皑皑、绿树葱葱、天蓝水绿、鸟鸣山幽万物祥和的世界恍如隔世,这样美丽富饶和诗情画意的外在世界,是我们情感的灵魂,是孕育我们美好情操的子宫,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远离自然母亲的怀抱太久,渐渐产生了一种母子陌生隔离的疏远感;已经脱离了自然地母那个温柔子宫的孕育太久,感受不到它里面的那种温馨甜蜜的亲近感。

        失去自然诗意的哺育已久,失去母亲怀抱的陶冶已久,是我们成人世界的悲哀,也是未来孩子们的悲哀,更是我们人类世界的悲哀!它是我们在继遭受身体之灾后,心灵和灵魂又一在所难免的严重灾难……

        所以,今天,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面对老师的惟妙惟肖的讲解,同学们是一副副茫然的表情,一窜窜唏嘘不已的惊叹,一个个如坠云中雾里的缥缈感。王开玲在《古典之殇》一文中揣测说:“或许不久,这般猜测语文课本的尴尬亦不为过——一边是童山秃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脆声朗朗;一边是泉枯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遍遍抄写;一边是霾尘浊日、黄沙漫患,一边是勒令孩子体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幽静……明明‘现场’早已当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参照与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生生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荒唐,不悲怆么?”这样的情景,不是“或许不久”而是时在当下。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王开玲说,是的,它已失去了灵魂,已不再是冬天;没有自然诗意、实物参照和生命美学的美文还能称之为美文吗?不能,因为,它已失去了文之灵魂,我们有何以领悟和感受呢?

        这样的世界使我们受挫、更受伤!这样的文字,让孩子们无语,更无心!救救孩子们,从“心”做起!

                                                                                  二

        关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就是社会的人文环境。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在物质文明的当下,物质主义的影响之下,一切都成了实用和功利性的。我们今天所谓的现实,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被污浊了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心灵时刻被侵蚀着的环境,

        当下,受物质崇拜的世俗,一切被染上浓厚的物欲的痕迹,心灵被挤压得苦苦呻吟着,日益显得困窘和无奈。当下社会的信仰,就是崇尚物质,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主义。对于心灵的关心和守护,对于精神家园的信守和追求的放弃,使时人已渐渐远离了人类最神圣的生命之本,而舍本逐末。孩子们的心灵天长日久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和浸泡下,已经在这个大“染缸”中,变得远离了他们自己本来特定的心理年龄,过于地早熟和世俗。显现在脸上和浸蕴在言语中的都是少年老成的腐朽和世道。每当此时,让人不觉一阵阵心寒!不时地暗暗自问:何以至此?

        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和民族,精神总是呈现恍惚迷离的状态的;一个没有精神固守的群体和人们,灵魂经常是趋于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离处境中。而在物质奴役下的人们,时刻带着一具心灵之外的重重外力,负荷踽踽独行,这样的世风和心灵状态的我们一辈,又曾几何在忙碌奔波、风尘仆仆之后获得过心灵的平静呢?把持这样入世和逐世心态的时人,又有几分精神的给养交付给我们的孩子们呢?物质的喧嚣在我们的推波逐浪下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精神的河流在物欲的高涨和挤压之下日益见底!我们的精神信仰正遭受着空前的遭遇,我们的心灵正历经着一种难言的蜕变,我们的孩子们正经受着苦不堪言的身心摧残!

        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一门关乎自然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灵魂学科,一门以此为核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学科,在日积月累、感化陶冶、身体力行的过程来美化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来体验世界和生命本身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是,我们当下的学习的客体——学习者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都正遭受着势不可挡的灭顶之灾。

        试问“皮之不存,毛将焉乎?”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心灵空缺下,唤起孩子们的心灵记忆,提升他们生命美学感受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和搭建空中楼阁,难于上青天!

                                                                                 三

        当然,在语文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方方面面、丝丝缕缕的问题,比如学科之间的割裂、行为习惯的不良、生活常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丰富和储存记忆……

        在当下,孩子们在各学科之间联系认识不够,导致偏科不足,成了对语文这一综合性学科学习的阻碍,如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科”,而现在的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常识性的东西之不足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例如,在讲解有关“文革”的一些文章时,每每讲解写作背景,孩子们首先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文革’是什么?”,我解释道:“文化大革命”,然后是:“那‘文化大革命’又是什么啊?”如此追究下去,解释到最后,孩子们脸上大多是一副茫然不解、不知何物的表情!呜呼!苦哉!悲哉!

        此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香车豪宅幸福环境下,对感情的体验以及储存在记忆里的情感体验也是少之又少,对于痛苦、难过、焦急、追求、理想、幸福等感受已经很难体验和领悟,或者已经慢慢丧失了此种感受力!很多时候,他们对于课文中,作者的那一句句深情质朴的语词之外的这些情感,只认识文字,不知其灵魂。那一篇篇奇文异景,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灵魂之语,孩子们只有茫然之后的茫然……对于一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时时有家人帮忙解决的孩子们,他们自己还需要什么呢?到头来,他们又将能获得什么和意味着失去什么呢?动手能力之差,心灵世界之贫乏!有时,不得不让你在无语之外还能说些什么?

        语文学习和教学,毕竟不是一个数理逻辑,而是一种形象思维,不是一们严谨的科学学科,而是一门关系生命的人文学科。在我们当下,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已久的今天,我们仍然是一种“数字”教育,一种工具化实用性教育,与心灵关系不大,并日益在忽略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进和科研方面,还一味地强调着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改进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很少注意更少涉及这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作为教育这一环或某一个部门所能单独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不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就不可能根本性地调动起来,语文教学和学习,也很难从根本上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和境界。

        也许,这是时代的代价——生命的浪费;也许,这就是工业化进程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肿瘤,但是,无论如何,“生命诚可贵”,我们不值得用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人生来换取所谓的辉煌历史,希望如王尔德所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 去 的 怀 抱 ——谈语文教学和教育的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o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