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朱熹注释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可以阐明这里的“艺”。
“道”是根本,“道”表现在“德”和“仁”上,而贯通在“艺”里面。以道立志,以德、仁立身,以艺游心。《论语·阳货》中提到围棋:“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弈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孔子把围棋看作是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一种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也提到弈:“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围棋虽然只是“小数”,毕竟也被纳入“艺”之中,有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孔子看来,要达到完美君子的人生境界,首先要立志高远,其次要遵循道德,再次要心存仁义,最后尚须游憩于各项技艺之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重点是所谓“游”,不仅指学习“六艺”,而且指游刃有余,是在熟练掌握中获得的一种自由而恬然的心境感受。
六艺之教,颇有古代版“五育并举”之意。“游于艺”的君子,熟练掌握六艺,如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艺”的熟练掌握,能助人获得自由和愉快,正如今天美育追求的真善美境界。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
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游”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艺”的活动,蕴含着“艺”的艺术特质和文化意蕴。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在游艺中创作,在创作中游艺,游艺文学一时兴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围棋、田猎、六博、百戏、斗鸡、弹棋、投壶、樗蒲、蹴鞠、投壶、秋千、乐舞等各种游艺活动。
“游于艺”就是要求人们把沉浸于“艺”当成人格成长与完善的方式。艺既不是生活点缀,也不是借以谋生的技艺手段,游作为一种本真的生活样态,“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过程,个体在“艺”的凭借之中,“游”于天地之间,获得生命的丰满和自在的本体论意义。游于艺,是一种提升个人修养的生活方式。而一旦置身于如此充实丰富的人生,人的眼界、胸次自然高远宏阔,精神与心灵又怎能不随之优美逍遥?
丰子恺说过:“美好比健康,艺术好比卫生。”画画、唱歌、跳舞、演戏等艺术形式能帮助青少年从小懂得欣赏美,用积极与肯定的态度,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让孩子参与和体验艺术实践,将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对艺术产生兴趣的过程,美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孩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最为宝贵的馈赠,形成勤于动手、勇于创造、乐于分享、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美育离不开具身性实践。王夫之说:“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唯有去体验、去接触、去动手创造,方能在行动中理解美的意义。只做美的旁观者,不亲身尝试,就捕捉不到最鲜活的美。要像陶行知所提倡的知行合一那样,通过教育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以诗性美化人生、涵养气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b556dfa92d494c3b.jpg)
网友评论